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何琴英: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剧目——《文昌第一福》剧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9-27    点击:48

川剧《文昌第一福》中国式现代化程中乡村振兴题材的成功

                            

何琴英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4年,巴蜀文化发展史、中国戏曲发展上有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发生,那就是川渝同时立法协同保护川剧艺术,携手筑牢战略腹地的精神沃土、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随后,第六届川剧节暨第二届四川省川剧汇演在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的鸣锣开道中,以飘渺、唯美,神、人相斗的川剧《芙蓉花仙》拉开序幕。如果说《芙蓉花仙》以浪漫主义手法隐喻了天府之国的美轮美奂,道出了巴蜀人民的真情大义,举起了巴蜀精神的血性无畏,亮出了川剧艺术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独一无二的诸多绝技,那么,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和旅游局指导,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则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川剧艺术践行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成功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乡村振兴的当下故事,为文艺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围绕中心工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

、结合宏观、微观寻找文艺创作路径

所谓在宏观、微观结合中寻找文艺创作路径,指的是文艺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的题材选择、立意确定之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时代特点,关注国家战略,然后,结合地域特点,找到国家战略之下特定地域内社会文化律动切口,以此作为自己的创作思维框架和题材选择坐标,让文艺创作起点上就站在时代现场、国家战略现场,并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创作。

《文昌第一福》的创作即是如此。在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绵阳作为农业大市,面临乡村现代转型的历史重任异常急迫、艰巨。创作团队显然深谙时代使命,目标向上、眼睛向下,立足大地,盘点绵阳县市区乡村资源后,找到深受中华本土道家文化影响的文昌文化的年画符号为核心要素,结合乡村振兴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要求,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以连接全世界华人的文昌文化为介质,以文昌文化发源地绵阳市梓潼县为故事发生地,以主线为民为国,副线为家为情的复式结构,讲述了村支书玉兰带领村民弘扬文昌文化,探索文旅结合、产业富民之路,以及尘封半个世纪的文昌年画艺人命运曲折的动人故事和年画兴衰发展的时代主题。

文昌第一福_20240927110340.jpg

二、连接理性、感性讲述当下典型故事

在宏观、微观结合的创作视野下,《文昌第一福》虽为绵阳题材的本土原创现代川剧,但其既扎根绵阳、心怀家国又关注世界的广阔视野,让整部作品又必然站上了绵阳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讲述的大平台。而作为一部戏曲舞台艺术作品,故事讲述、主题表达的成功呈现,必然需要人物、情节、矛盾设置、结构、音乐、舞美等来完成。

马来西亚槟城青年天天寻宝梓潼,文昌年画见习所的建造、《文昌第一福》横空出世的悬疑,村民献宝、鉴宝的热情与冲突,剧中三爷爷、奶奶、玉兰父亲之间的曲折动人往事,文昌年画见习所的开张,无不让人在经过提炼后的平凡生活的丰富细节中,感受到文昌文化在乡村的深厚基础,感受到文昌年画传承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执着、感人,感受到文昌文化儒释道合一且又祥瑞、烂漫的独特魅力。

该剧编导唐虎将乡村振兴、文旅结合的理念以及文昌文化的技艺与内涵通过一个乡村故事和舞台创造,地道、流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加上梅花奖得主蒋淑梅、优秀川剧演员文其彩、优秀青年演员桂豪杰等的精彩演绎,成功塑造出了玉兰的可敬可佩,天天的活泼可爱,奶奶的优雅、赤诚,三爷爷的软弱、善良李扯白的幽默可笑,大龙的上进实诚,小芳的巧慧泼辣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让该剧主题在情节推进中得到自然体现。

文昌第一福_20240927110532.jpg

  三、融合传统、现代打造亲民艺术佳作

此前我已两次看过该剧,写过两篇评论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第三次再看,仍然被其深深吸引,可谓常看常新,足见该剧的不凡魅力

其一,好看、好听。水墨山乡的写意背景,活泼欢快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的文昌年画、光影对比的舞美呈现、城乡结合的服饰打扮、画笔玉佩等中华意象,飞跪、挂画、跳板凳等川剧绝技整个舞台既有悠远古意、生命伤痕、命运曲折,更有鲜活灵动、昂扬奋进、勃勃生机,实在是好看。该剧的音乐设计何宾匠心独具、大胆创新,既有传统川剧的锣鼓喧天、节奏迟慢,也有现代音乐的轻灵俏皮、融汇古今中西,可谓老少咸宜,实在是好听。

其二,有趣、有味。川地特有的俚语、俗语、歇后语、土话甚至是脏话都被自然又大胆地用于人物独白,一方面显见川话的麻辣鲜香、词汇丰富,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表现川人特有的幽默风趣、火辣豁达、善良感恩、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特征。浓郁的乡土味、巴蜀味、中华味也是《文昌第一福》的重要特征画虎画皮难画骨骨存于内则味溢于外天天的手机网络直播、梓潼九大碗的坝坝宴、热闹隆重的上梁仪式、服饰打扮的城乡风格混合、寻亲凭证的龙凤玉佩、耍灯笼狮子等,无不有巴蜀之风的亲切感、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感和唤醒文化血脉的归属感

,有序、有理。历史地看,绵阳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文昌文化就像一粒种子,从紧傍古蜀道之始——翠云廊旁大庙山生长,集儒释道于一体在海内外华人圈广泛传播,内蕴哲理,外化非遗技艺与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如今已经在中华文化传播,文旅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上不断作为,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在《文昌第一福》中以清晰的结构线条,巧妙、娴熟的舞台调度和鲜活、灵动的戏曲语言和其他舞台艺术手段,形神兼备地传递出了生命的温度、生活的热度、文化的厚度和时代的潮流

文昌第一福2.jpg

四、依靠团队力量精益求精创造品牌

戏曲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而川剧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巴蜀精神的养成与传播,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为中国戏曲一脉的川剧功不可没。用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表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而用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表达国家战略范畴当下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文昌第一福》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成功案例。在成都新声剧场内,一家长因为第二天孩子要上学拉着孩子要提前离开,孩子却无论如何都不走足可以证明。

《文昌第一》自2019年首演以来,主创团队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的指导、关心、支持下,同心同德、克服种种困难,年间一点一点打磨,用心用情不断挖掘生活、擦亮舞台、打动观众2021年,《文昌第一幅》被列为四川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后入选四川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并两次入选四川省“剧美天府”展演剧目,获得文化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本次又在服饰、人物生活背景设置、音乐等方面改版升级,剧作更现新风貌

总之,《文昌第一福》依靠团队力量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大胆探索,积极融入时代,融入国家战略主阵地,以世界视野、国家立场、本土书写的格局担当,无疑为川剧艺术的传承振兴、为巴蜀精神的弘扬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探索出了一条主题文艺创作的成功之路。




川剧《文昌第一福》中国式现代化程中乡村振兴题材的成功

                            

何琴英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4年,巴蜀文化发展史、中国戏曲发展上有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发生,那就是川渝同时立法协同保护川剧艺术,携手筑牢战略腹地的精神沃土、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随后,第六届川剧节暨第二届四川省川剧汇演在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的鸣锣开道中,以飘渺、唯美,神、人相斗的川剧《芙蓉花仙》拉开序幕。如果说《芙蓉花仙》以浪漫主义手法隐喻了天府之国的美轮美奂,道出了巴蜀人民的真情大义,举起了巴蜀精神的血性无畏,亮出了川剧艺术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独一无二的诸多绝技,那么,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和旅游局指导,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则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川剧艺术践行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成功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乡村振兴的当下故事,为文艺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围绕中心工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

、结合宏观、微观寻找文艺创作路径

所谓在宏观、微观结合中寻找文艺创作路径,指的是文艺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的题材选择、立意确定之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时代特点,关注国家战略,然后,结合地域特点,找到国家战略之下特定地域内社会文化律动切口,以此作为自己的创作思维框架和题材选择坐标,让文艺创作起点上就站在时代现场、国家战略现场,并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创作。

《文昌第一福》的创作即是如此。在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绵阳作为农业大市,面临乡村现代转型的历史重任异常急迫、艰巨。创作团队显然深谙时代使命,目标向上、眼睛向下,立足大地,盘点绵阳县市区乡村资源后,找到深受中华本土道家文化影响的文昌文化的年画符号为核心要素,结合乡村振兴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要求,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以连接全世界华人的文昌文化为介质,以文昌文化发源地绵阳市梓潼县为故事发生地,以主线为民为国,副线为家为情的复式结构,讲述了村支书玉兰带领村民弘扬文昌文化,探索文旅结合、产业富民之路,以及尘封半个世纪的文昌年画艺人命运曲折的动人故事和年画兴衰发展的时代主题。

文昌第一福_20240927110340.jpg

二、连接理性、感性讲述当下典型故事

在宏观、微观结合的创作视野下,《文昌第一福》虽为绵阳题材的本土原创现代川剧,但其既扎根绵阳、心怀家国又关注世界的广阔视野,让整部作品又必然站上了绵阳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讲述的大平台。而作为一部戏曲舞台艺术作品,故事讲述、主题表达的成功呈现,必然需要人物、情节、矛盾设置、结构、音乐、舞美等来完成。

马来西亚槟城青年天天寻宝梓潼,文昌年画见习所的建造、《文昌第一福》横空出世的悬疑,村民献宝、鉴宝的热情与冲突,剧中三爷爷、奶奶、玉兰父亲之间的曲折动人往事,文昌年画见习所的开张,无不让人在经过提炼后的平凡生活的丰富细节中,感受到文昌文化在乡村的深厚基础,感受到文昌年画传承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执着、感人,感受到文昌文化儒释道合一且又祥瑞、烂漫的独特魅力。

该剧编导唐虎将乡村振兴、文旅结合的理念以及文昌文化的技艺与内涵通过一个乡村故事和舞台创造,地道、流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加上梅花奖得主蒋淑梅、优秀川剧演员文其彩、优秀青年演员桂豪杰等的精彩演绎,成功塑造出了玉兰的可敬可佩,天天的活泼可爱,奶奶的优雅、赤诚,三爷爷的软弱、善良李扯白的幽默可笑,大龙的上进实诚,小芳的巧慧泼辣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让该剧主题在情节推进中得到自然体现。

文昌第一福_20240927110532.jpg

  三、融合传统、现代打造亲民艺术佳作

此前我已两次看过该剧,写过两篇评论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平台,第三次再看,仍然被其深深吸引,可谓常看常新,足见该剧的不凡魅力

其一,好看、好听。水墨山乡的写意背景,活泼欢快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的文昌年画、光影对比的舞美呈现、城乡结合的服饰打扮、画笔玉佩等中华意象,飞跪、挂画、跳板凳等川剧绝技整个舞台既有悠远古意、生命伤痕、命运曲折,更有鲜活灵动、昂扬奋进、勃勃生机,实在是好看。该剧的音乐设计何宾匠心独具、大胆创新,既有传统川剧的锣鼓喧天、节奏迟慢,也有现代音乐的轻灵俏皮、融汇古今中西,可谓老少咸宜,实在是好听。

其二,有趣、有味。川地特有的俚语、俗语、歇后语、土话甚至是脏话都被自然又大胆地用于人物独白,一方面显见川话的麻辣鲜香、词汇丰富,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塑造人物,表现川人特有的幽默风趣、火辣豁达、善良感恩、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特征。浓郁的乡土味、巴蜀味、中华味也是《文昌第一福》的重要特征画虎画皮难画骨骨存于内则味溢于外天天的手机网络直播、梓潼九大碗的坝坝宴、热闹隆重的上梁仪式、服饰打扮的城乡风格混合、寻亲凭证的龙凤玉佩、耍灯笼狮子等,无不有巴蜀之风的亲切感、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感和唤醒文化血脉的归属感

,有序、有理。历史地看,绵阳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文昌文化就像一粒种子,从紧傍古蜀道之始——翠云廊旁大庙山生长,集儒释道于一体在海内外华人圈广泛传播,内蕴哲理,外化非遗技艺与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如今已经在中华文化传播,文旅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上不断作为,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在《文昌第一福》中以清晰的结构线条,巧妙、娴熟的舞台调度和鲜活、灵动的戏曲语言和其他舞台艺术手段,形神兼备地传递出了生命的温度、生活的热度、文化的厚度和时代的潮流

文昌第一福2.jpg

四、依靠团队力量精益求精创造品牌

戏曲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而川剧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巴蜀精神的养成与传播,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为中国戏曲一脉的川剧功不可没。用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表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而用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表达国家战略范畴当下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文昌第一福》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成功案例。在成都新声剧场内,一家长因为第二天孩子要上学拉着孩子要提前离开,孩子却无论如何都不走足可以证明。

《文昌第一》自2019年首演以来,主创团队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的指导、关心、支持下,同心同德、克服种种困难,年间一点一点打磨,用心用情不断挖掘生活、擦亮舞台、打动观众2021年,《文昌第一幅》被列为四川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后入选四川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并两次入选四川省“剧美天府”展演剧目,获得文化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本次又在服饰、人物生活背景设置、音乐等方面改版升级,剧作更现新风貌

总之,《文昌第一福》依靠团队力量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大胆探索,积极融入时代,融入国家战略主阵地,以世界视野、国家立场、本土书写的格局担当,无疑为川剧艺术的传承振兴、为巴蜀精神的弘扬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探索出了一条主题文艺创作的成功之路。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