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与研究
川剧《铎声阵阵》:在比照中探寻
   发布时间:2017-03-31    点击:5177

    川剧《铎声阵阵》:在比照中探寻

                                              潘乃奇

 

 “太阳出来嘛照大江啰,照得江水噻蓝汪汪啰。今天是个嘛好日子哟,又该哪家噻娶婆娘啰……”伴随着川江号子的唱响,四川省川剧院新编现代川剧《铎声阵阵》拉开内部试演帷幕,其于201611月投入排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光丽、国家一级演员李艳冬担纲主演,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经过两轮试演及修改提升之后,将于今年夏天正式公演。

 该剧故事发生在川北嘉陵江畔“里镇”,李氏铎人家的儿媳葛来凤为人率真果敢,性格泼辣。丈夫李天开原本迂腐懦弱,误入行伍之后性格大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小军阀。儿子李长山参加抗战,返乡后本欲过上田园生活,不料风云突变,最后不得不饮弹自尽……两个半小时的演出,《铎声阵阵》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叶直至1949年,剧中人物历经悲欢离合,命运的起伏不定令人叹惋。

     先后观看了该剧的两轮内部试演之后,我愿意用“在比照中探寻”来归纳我对该剧的印象。

    一、童谣叙述与主体剧情的比照。

    该剧对童谣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小演员们的精彩演出为全剧增添不少诗意色彩。童谣、童歌在回与回之间或规定情境之间都有出现,共出现9次,这9次出现既是一种叙事,又是一种交代,还是一种评价。借这9次童谣的处理,更加完整地诠释出川北码头的民风民俗,同时对故事和场景的转换进行了有机的串联。在编剧郑瑞林看来,通过儿童的视角完成历史的跨度,才能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进行近40年的历史演绎。而导演查明哲在导演阐述中,将童谣叙述在剧中的使用定位为“叙述体和戏剧体的结合样式”。

     童谣叙述利用即利用童谣童歌的方式,以孩童的心理和口吻在不断叙述着故事的变化、事件和情景的发展。如在剧中第一回葛来凤上场,通过众儿童的童谣交代剧情,三言两语即顺利达意:“李天开,傻戳戳,娶个婆娘是大脚。走起路来哔嚗嚗,骇得天开神壳壳。”短短几句,以儿童的眼睛看到观众一时看不到的背景,以儿童口吻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明白原来李天开是有些“傻戳戳”的,事实上李天开的迂腐与懦弱性格,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被世俗地形容为“傻戳戳”,但这种“傻戳戳”若是直接通过情节铺排,怕是需要较多笔墨,但通过童谣叙述则省心省力。再如第三回开篇众儿童舞蹈上,唱的是“骑马马,挎大枪,

铎声年年响叮当。河东河西两对岸,呯呯嘭嘭开了枪,枪声炮声人声喊……”,“铎声年年响叮当”,为何?皆因发生的事情太多,才让族人不停聚集议事;“河东河西两对岸,呯呯嘭嘭开了枪”,则简明扼要交代出了河东河西为敌对势力,两岸正在交火,这才为接下来的葛来凤之子游到河对岸被方五老爷定性为通匪打下伏笔。看似简单的孩童之语,对比严肃而残酷的现实境况,这种比照不能不说是有意味的。在剧中的童谣,每一处皆有功能性的叙述,以孩子的视角和心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心良苦地完成了对世界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命脉走向的推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童谣恰到好处的使用直接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去为戏剧性段落的展示,做好了铺垫。而童谣又不完全游离于主题剧情之外,如剧末儿童们以李氏族人后代的身份拾起家谱、学着念家谱,又成为了剧中人。这种童谣叙事与主题剧情间跳出与跳进的灵活处理,为二者之间的比照增加了意趣。

    二、方、李两家人的比照。

    先来看两家人的比照。川剧《铎声阵阵》全剧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李家和方家两个家族两代人的纠葛。回顾全剧,在里镇,从方五老爷、李天开、二先生、葛来凤一代人,到方五少爷、李长山、李长水一代人,两个家族始终是处于对抗状态之中。一家是书香门第,一家是江湖袍哥,对比鲜明。

    袍哥舵把子方五老爷觊觎李家土地、财产与葛来凤的大脚,出于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剧情种种走向,也产生了极佳的戏剧效果。剧种有一场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即第二回“舵把子谋铎戏人妇,葛大脚铁锥刺色狼”中,方五老爷趁李天开下落不明,二先生远在成都之际,对葛来凤百般调戏,意欲达到巧取木铎,霸占人妻,彻底击垮李家而独霸里镇之目的。岂料,葛来凤意坚如铁,反让方五老爷自取其辱。在这场戏中,方家与李家两家的家风气质尤为凸显,方家方五老爷之不择手段、卑劣下流与李家媳妇葛来凤之坚贞不渝、泼辣反击形成鲜明对比。

    剧情仍在发展,第三回“葛来凤护子拼命、李天开戎装归来”中,时间来到两年后,红军部队来到嘉陵江对岸。葛来凤那对双胞胎儿子长山长水,少年好奇,凫水过江,被民团抓住。方五老爷借机大做文章,诬其通匪。为保全儿子,葛来凤自愿以命相换。千钧一发之际,李天开回来了,以国军少校营长的身份,带着部队回到里镇。回来后的李天开,不再是那个敦厚的铎人,俨然是一个嗜血的野兽。他整日率部扫荡清乡,杀人如麻。对于妻子的哀求,二先生的规劝,嗤之以鼻,在杀完最后一批“通匪者”后,率部追击红军,终被击毙。葛来凤面对心性大变的丈夫,手捧木铎,一腔凄惶。此情此景之下的两家对比,方家代表性人物方五老爷之卑劣、凶狠的特质在李家代表性人物李天开身上惊人再现,且李天开所作所为较之方五老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惊人的反转,人性的扭曲,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戏剧欣赏角度看来,这种对比为观众带来了乘坐过山车般的心理体验。

    三、李家两代人的比照。

    再来看两代人的比照,以李家为例。葛来凤分为以李家媳妇和李家母亲身份将李天开、李长山送出家门,送丈夫李天开出家门的原因是让他外出看看世界,活得像个真正的“男人”,送走儿子李长山的原因则较为复杂,在剧中是这样的:葛来凤的儿子李长山长大了,不但承袭了李氏铎人,还即将迎娶新娘。长山如愿迎来花轿,也迎来了日机的又一次轰炸。面对国恨家仇,长山在母亲葛来凤的激励之下,与百万四川儿郎一道,奔赴抗日前线。这样的前提下,两代父子离家原因完全不同,但是结果都是离家。

    离家与离家也有不同,父亲李天开离家后被迫入伍,最终走向了人性扭曲的不归路,多行不义必自毙,李天开最终以死亡作为自己一生的结局。儿子李长山作为抗战功臣,解甲归田,而抗战中销声匿迹的的方五老爷的儿子方五少爷,突然以保密局川北站少校行动队队长的身份,带领一队人马回到里镇,并为李长山带来一纸委任,这委任若是接了,李长山要面对的不仅是战火连天,更是兄弟相残,因他的敌人,正是他弟弟李长水所在部队。是兄弟相残?还是断然拒绝?李长山,葛来凤母子经历着生死的考验和抉择,面临着族谱中的文字“凡我族人,善根贞固,不得残暴不仁。凡我族人,忠孝信义,不忘国恩族恩。凡我族人,亲人相爱,不得兄弟阋墙。” 一字一句都直击李长山内心,最终李长山选择了饮弹自尽。

    纵观李家父子两代人,最终都没能逃出命运的摆弄,但过程值得分析。李天开成为小军阀,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而李长山选择解甲归田,本是一心向善,欲以修订族谱族规为毕生事业,欲以平淡生活和振兴家族为人生向往,可是仍旧走上绝路。正如剧中葛来凤发出的喟叹:“仰头我把老天问,为什么要我苍苍白发送儿男?儿哪儿,自从报国从军去,你就是真铎人、男子汉、天人刚柔并一肩。只说是血性骨气如我愿,哪料得横祸飞来人亡家破血斑斑……”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

    关于两代人的比照,还包括两代李家媳妇命运的对比。一是父辈李天开之媳葛来凤,当初一双大脚风风光光嫁入李家,二是儿辈李长山之媳,尚未入门,新娘便死在日军飞机轰炸之下,空留破碎的红色嫁衣碎片。然而,活下去的葛来凤并不比死去的儿媳妇幸福多少,丈夫、儿子的悲剧致使她只感到江风寒,心也寒,一腔悲怆对谁言……

    这两代人的比照中,仿佛汹涌着着一条人性善变、社会裂变的江河,这江河中,有着对人性、对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残酷追问。

     四、意象叙事与情节叙事的比照。

     在叙事结构上,除前文提及童谣叙事,还要意象叙事值得注意。上层叙事、意象叙事是该剧一大特点,而意象叙事与情节叙事彼此呼应,推动全剧发展。

    “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什么是铎?铎,古以颁行政令,以明民听之物。民间多用于家族宗祠,以铎传号,召众聚会,以明族中是非。故而,木铎作为儒家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曾经深深的记忆。

    在剧中,李家人二先生如此阐释木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我李氏一族,自高祖负铎入川,插苇占地,在这嘉陵江畔开枝散叶。光绪二十九年,先遇洪水,后遭棒客,皆蒙木铎自鸣,惊醒族人,才免受这无妄之灾!”葛来凤敲击木铎,引得族人质疑,因“自三世祖以来,非铎人之外,旁人不得擅动!”因“有资格击铎者,必要知书达礼、忠厚仁慈,为族人之表率”,而这之后嘱咐葛来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罚你……一辈子协助铎人天开,爱铎护铎,就像自己的性命一般!”葛来凤由此毅然担起铎人使命,这样的文化价值使得她接下来的戏剧行动有了精神依据。剧种,铎声先后七次响起,每一次响起都伴随着时局的变动、悲喜的交织。每一次铎声响起,都是对爱、对正义、对文明的呼唤,铎声阵阵响起,伴随着的并非简单的革命历史,而是这一族人的文化演变史。这种文化流变无处不在有效映衬着情节的发展,或者可以说,全剧的情节叙事正是在将意象叙事中的文化演变史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再如剧中舞美背景中,滔滔不绝的江水一直流淌,仿佛历史长河、时间流淌。这绵延不绝的流淌中,融入的仿佛是民族文化的长歌,即便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变异者、牺牲者,然而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坚守着。这流淌着的长歌,礼赞坚守着,也关怀变异者、牺牲者。江河之胸怀,来看待人世纷争,但江河与文明一样,与铎声一样,将奔向远方。

    综上,在这种种的比照中,该剧进行着种种探寻。探寻着叙事的可能性、探寻着川剧舞台上的新表达、探寻着嘉陵江边半个世纪的历史岁月和铎文化,探寻着铎这个文化符号承载的中华民族淳朴的文化脉络。由于是试演阶段,剧目难免有粗疏之处,譬如自长篇小说改编到戏剧的容量转化问题,譬如剧中二先生作为李家文化人的代表形象,其分量和命运归宿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譬如如何更加川剧化的问题,都需要再思考提升。但相信这部以铎文化流变为主旨的川剧《铎声阵阵》,在以后的探寻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 能够更好地让我们领略到川剧艺术之魅力。

 

    川剧《铎声阵阵》:在比照中探寻

                                              潘乃奇

 

 “太阳出来嘛照大江啰,照得江水噻蓝汪汪啰。今天是个嘛好日子哟,又该哪家噻娶婆娘啰……”伴随着川江号子的唱响,四川省川剧院新编现代川剧《铎声阵阵》拉开内部试演帷幕,其于201611月投入排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光丽、国家一级演员李艳冬担纲主演,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经过两轮试演及修改提升之后,将于今年夏天正式公演。

 该剧故事发生在川北嘉陵江畔“里镇”,李氏铎人家的儿媳葛来凤为人率真果敢,性格泼辣。丈夫李天开原本迂腐懦弱,误入行伍之后性格大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小军阀。儿子李长山参加抗战,返乡后本欲过上田园生活,不料风云突变,最后不得不饮弹自尽……两个半小时的演出,《铎声阵阵》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叶直至1949年,剧中人物历经悲欢离合,命运的起伏不定令人叹惋。

     先后观看了该剧的两轮内部试演之后,我愿意用“在比照中探寻”来归纳我对该剧的印象。

    一、童谣叙述与主体剧情的比照。

    该剧对童谣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小演员们的精彩演出为全剧增添不少诗意色彩。童谣、童歌在回与回之间或规定情境之间都有出现,共出现9次,这9次出现既是一种叙事,又是一种交代,还是一种评价。借这9次童谣的处理,更加完整地诠释出川北码头的民风民俗,同时对故事和场景的转换进行了有机的串联。在编剧郑瑞林看来,通过儿童的视角完成历史的跨度,才能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进行近40年的历史演绎。而导演查明哲在导演阐述中,将童谣叙述在剧中的使用定位为“叙述体和戏剧体的结合样式”。

     童谣叙述利用即利用童谣童歌的方式,以孩童的心理和口吻在不断叙述着故事的变化、事件和情景的发展。如在剧中第一回葛来凤上场,通过众儿童的童谣交代剧情,三言两语即顺利达意:“李天开,傻戳戳,娶个婆娘是大脚。走起路来哔嚗嚗,骇得天开神壳壳。”短短几句,以儿童的眼睛看到观众一时看不到的背景,以儿童口吻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明白原来李天开是有些“傻戳戳”的,事实上李天开的迂腐与懦弱性格,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被世俗地形容为“傻戳戳”,但这种“傻戳戳”若是直接通过情节铺排,怕是需要较多笔墨,但通过童谣叙述则省心省力。再如第三回开篇众儿童舞蹈上,唱的是“骑马马,挎大枪,

铎声年年响叮当。河东河西两对岸,呯呯嘭嘭开了枪,枪声炮声人声喊……”,“铎声年年响叮当”,为何?皆因发生的事情太多,才让族人不停聚集议事;“河东河西两对岸,呯呯嘭嘭开了枪”,则简明扼要交代出了河东河西为敌对势力,两岸正在交火,这才为接下来的葛来凤之子游到河对岸被方五老爷定性为通匪打下伏笔。看似简单的孩童之语,对比严肃而残酷的现实境况,这种比照不能不说是有意味的。在剧中的童谣,每一处皆有功能性的叙述,以孩子的视角和心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心良苦地完成了对世界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命脉走向的推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童谣恰到好处的使用直接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去为戏剧性段落的展示,做好了铺垫。而童谣又不完全游离于主题剧情之外,如剧末儿童们以李氏族人后代的身份拾起家谱、学着念家谱,又成为了剧中人。这种童谣叙事与主题剧情间跳出与跳进的灵活处理,为二者之间的比照增加了意趣。

    二、方、李两家人的比照。

    先来看两家人的比照。川剧《铎声阵阵》全剧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李家和方家两个家族两代人的纠葛。回顾全剧,在里镇,从方五老爷、李天开、二先生、葛来凤一代人,到方五少爷、李长山、李长水一代人,两个家族始终是处于对抗状态之中。一家是书香门第,一家是江湖袍哥,对比鲜明。

    袍哥舵把子方五老爷觊觎李家土地、财产与葛来凤的大脚,出于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剧情种种走向,也产生了极佳的戏剧效果。剧种有一场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即第二回“舵把子谋铎戏人妇,葛大脚铁锥刺色狼”中,方五老爷趁李天开下落不明,二先生远在成都之际,对葛来凤百般调戏,意欲达到巧取木铎,霸占人妻,彻底击垮李家而独霸里镇之目的。岂料,葛来凤意坚如铁,反让方五老爷自取其辱。在这场戏中,方家与李家两家的家风气质尤为凸显,方家方五老爷之不择手段、卑劣下流与李家媳妇葛来凤之坚贞不渝、泼辣反击形成鲜明对比。

    剧情仍在发展,第三回“葛来凤护子拼命、李天开戎装归来”中,时间来到两年后,红军部队来到嘉陵江对岸。葛来凤那对双胞胎儿子长山长水,少年好奇,凫水过江,被民团抓住。方五老爷借机大做文章,诬其通匪。为保全儿子,葛来凤自愿以命相换。千钧一发之际,李天开回来了,以国军少校营长的身份,带着部队回到里镇。回来后的李天开,不再是那个敦厚的铎人,俨然是一个嗜血的野兽。他整日率部扫荡清乡,杀人如麻。对于妻子的哀求,二先生的规劝,嗤之以鼻,在杀完最后一批“通匪者”后,率部追击红军,终被击毙。葛来凤面对心性大变的丈夫,手捧木铎,一腔凄惶。此情此景之下的两家对比,方家代表性人物方五老爷之卑劣、凶狠的特质在李家代表性人物李天开身上惊人再现,且李天开所作所为较之方五老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惊人的反转,人性的扭曲,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戏剧欣赏角度看来,这种对比为观众带来了乘坐过山车般的心理体验。

    三、李家两代人的比照。

    再来看两代人的比照,以李家为例。葛来凤分为以李家媳妇和李家母亲身份将李天开、李长山送出家门,送丈夫李天开出家门的原因是让他外出看看世界,活得像个真正的“男人”,送走儿子李长山的原因则较为复杂,在剧中是这样的:葛来凤的儿子李长山长大了,不但承袭了李氏铎人,还即将迎娶新娘。长山如愿迎来花轿,也迎来了日机的又一次轰炸。面对国恨家仇,长山在母亲葛来凤的激励之下,与百万四川儿郎一道,奔赴抗日前线。这样的前提下,两代父子离家原因完全不同,但是结果都是离家。

    离家与离家也有不同,父亲李天开离家后被迫入伍,最终走向了人性扭曲的不归路,多行不义必自毙,李天开最终以死亡作为自己一生的结局。儿子李长山作为抗战功臣,解甲归田,而抗战中销声匿迹的的方五老爷的儿子方五少爷,突然以保密局川北站少校行动队队长的身份,带领一队人马回到里镇,并为李长山带来一纸委任,这委任若是接了,李长山要面对的不仅是战火连天,更是兄弟相残,因他的敌人,正是他弟弟李长水所在部队。是兄弟相残?还是断然拒绝?李长山,葛来凤母子经历着生死的考验和抉择,面临着族谱中的文字“凡我族人,善根贞固,不得残暴不仁。凡我族人,忠孝信义,不忘国恩族恩。凡我族人,亲人相爱,不得兄弟阋墙。” 一字一句都直击李长山内心,最终李长山选择了饮弹自尽。

    纵观李家父子两代人,最终都没能逃出命运的摆弄,但过程值得分析。李天开成为小军阀,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而李长山选择解甲归田,本是一心向善,欲以修订族谱族规为毕生事业,欲以平淡生活和振兴家族为人生向往,可是仍旧走上绝路。正如剧中葛来凤发出的喟叹:“仰头我把老天问,为什么要我苍苍白发送儿男?儿哪儿,自从报国从军去,你就是真铎人、男子汉、天人刚柔并一肩。只说是血性骨气如我愿,哪料得横祸飞来人亡家破血斑斑……”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

    关于两代人的比照,还包括两代李家媳妇命运的对比。一是父辈李天开之媳葛来凤,当初一双大脚风风光光嫁入李家,二是儿辈李长山之媳,尚未入门,新娘便死在日军飞机轰炸之下,空留破碎的红色嫁衣碎片。然而,活下去的葛来凤并不比死去的儿媳妇幸福多少,丈夫、儿子的悲剧致使她只感到江风寒,心也寒,一腔悲怆对谁言……

    这两代人的比照中,仿佛汹涌着着一条人性善变、社会裂变的江河,这江河中,有着对人性、对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残酷追问。

     四、意象叙事与情节叙事的比照。

     在叙事结构上,除前文提及童谣叙事,还要意象叙事值得注意。上层叙事、意象叙事是该剧一大特点,而意象叙事与情节叙事彼此呼应,推动全剧发展。

    “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什么是铎?铎,古以颁行政令,以明民听之物。民间多用于家族宗祠,以铎传号,召众聚会,以明族中是非。故而,木铎作为儒家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曾经深深的记忆。

    在剧中,李家人二先生如此阐释木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我李氏一族,自高祖负铎入川,插苇占地,在这嘉陵江畔开枝散叶。光绪二十九年,先遇洪水,后遭棒客,皆蒙木铎自鸣,惊醒族人,才免受这无妄之灾!”葛来凤敲击木铎,引得族人质疑,因“自三世祖以来,非铎人之外,旁人不得擅动!”因“有资格击铎者,必要知书达礼、忠厚仁慈,为族人之表率”,而这之后嘱咐葛来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罚你……一辈子协助铎人天开,爱铎护铎,就像自己的性命一般!”葛来凤由此毅然担起铎人使命,这样的文化价值使得她接下来的戏剧行动有了精神依据。剧种,铎声先后七次响起,每一次响起都伴随着时局的变动、悲喜的交织。每一次铎声响起,都是对爱、对正义、对文明的呼唤,铎声阵阵响起,伴随着的并非简单的革命历史,而是这一族人的文化演变史。这种文化流变无处不在有效映衬着情节的发展,或者可以说,全剧的情节叙事正是在将意象叙事中的文化演变史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再如剧中舞美背景中,滔滔不绝的江水一直流淌,仿佛历史长河、时间流淌。这绵延不绝的流淌中,融入的仿佛是民族文化的长歌,即便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变异者、牺牲者,然而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坚守着。这流淌着的长歌,礼赞坚守着,也关怀变异者、牺牲者。江河之胸怀,来看待人世纷争,但江河与文明一样,与铎声一样,将奔向远方。

    综上,在这种种的比照中,该剧进行着种种探寻。探寻着叙事的可能性、探寻着川剧舞台上的新表达、探寻着嘉陵江边半个世纪的历史岁月和铎文化,探寻着铎这个文化符号承载的中华民族淳朴的文化脉络。由于是试演阶段,剧目难免有粗疏之处,譬如自长篇小说改编到戏剧的容量转化问题,譬如剧中二先生作为李家文化人的代表形象,其分量和命运归宿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譬如如何更加川剧化的问题,都需要再思考提升。但相信这部以铎文化流变为主旨的川剧《铎声阵阵》,在以后的探寻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 能够更好地让我们领略到川剧艺术之魅力。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