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 吴冰倩: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剧目——《焚香记》剧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9-28    点击:40

情意致善,人致美——评川剧《焚香记》

吴冰倩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川剧《焚香记》是中国南戏名剧,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南戏作品之一,原为明代王玉峰的传奇作品,是南戏《王魁负桂英》故事的改编本。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由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演出,蔡雅康担任导演进行剧本编辑整理、排导,谢红、杨俊分别主演敫桂英、王魁。

《焚香记》以一场庙遇、二场情笃、三场誓别、四场高中、五场打神、六场行路、七场情探展开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年间,青楼女子敫桂英于海神庙前救下落难书生王魁,因钦慕其才结为夫妻并助其上京赶考。王魁临行前,于海神庙前起誓永不辜负桂英,却在高中状元后娶丞相之女,一纸休书负桂英。桂英得知后,悲愤欲绝,自缢身亡,魂魄与判官共赴上京捉拿王魁。

情到深处即为善,桂英致善之情,是为致美之人。剧中的诸多细节足以彰显桂英致善致美的个人感情与形象特点。正如导演蔡雅康在重排《焚香记》中有意将桂英刻画为真善、真美的人物形象:“她是美的、善的,叫观众怜惜的女子,而不是怨妇……”

善于解衣救人,美于果断慈悲

风雪夜,桂英偶遇倒在雪地中的王魁,于心不忍,解下披风为王魁披上,并救回家中。

丫鬟发现倒下的王魁,桂英一个抛袖连忙疾步上前查看,双手摊开,踱步来回反复于王魁身边。右手一个收袖顺势拉开披肩,再次靠近王魁时,手心、手背3次翻转,水袖随之上下摇摆,一边双手掌心相对着摩擦划圈,一边脚下圆场步走婉转“S”型线路线,皆能体现桂英此时的犹豫不决。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什么便与不便”,最终毅然决然地命人将其带回。

桂英不顾劝阻救助陌生之人,此处其对生命的尊重,正与最终不杀王魁的结局相呼应,刻画出桂英无私、善良和慈悲的内在美。

焚香记3微信图片_20240927112818.jpg

善于悉心照料,美于诗韵才情

 

“情笃”此场戏一亮相,便是桂英坐于炉前打着扇子熬药,后又有夜半时分桂英亲手喂王魁喝药,再有桂英耐心伺候为旧疾复发的王魁揉腿,生活化的肢体动作,自然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虽没有让人眼花缭乱、惊叹连连的技术技巧,却将二人的情意刻画得淋漓尽致。两人你侬我侬的爱情氛围,更凸显了桂英对王魁的悉心照顾。

此处王魁考验桂英辨诗句,桂英识破并非王魁所作,亦非李白,而是陆游的《梅花绝句》,体现出桂英并非不识文墨的粗鲁妇人,而是能辨诗句,懂诗意,有独立见解的女子。

 

仅因倾慕王魁才情,即使是三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地焚香祷告、耐心熬药,这等生活化的细节再现了桂英对王魁持之以恒的爱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历久弥新的情感,纯洁、深沉的爱不正是桂英之善,桂英之美吗?

且从桂英对诗句的敏感度,侧面衬托出其文化素养,此等才情与其为人善良的本性相衬相托,贤惠与智慧并存,共同塑造了桂英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显其才情美。

善于焚香祈祷,美于依依不舍

 

王魁赴京赶考,桂英十分留恋,二人依依不舍难分别。再进海神庙,王魁主动焚香发誓:“永偕到老不相离,我若此情有迁移,立跳入鬼门关剥去人皮”。桂英见状不忍急忙相劝,亦在此起誓:“保佑我郎上京师,要保他状元及第,我从今毁妆在此,珠帘紧闭。”

分离之际,二人舞台站位交替变换,分分合合的搭袖、双飞袖、拂袖、背袖及转身同时五花袖等水袖技法,描绘了二人难舍难分的情意。一个未求功成名就,一个未求恩爱白头,谁能料想有朝一日劳燕分飞。

一朝离别,桂英情愿牺牲青春等待王魁归来,是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此处海神庙焚香祈祷的情节,再次加深了桂英真善、真美的人物形象,此等情操构成了其精神美。

 焚香记1微信图片_20240927112754.jpg

善于慈悲不舍,美于独特程式

 

“情探”一幕中,桂英鬼狐旦的形象生动地结合了花旦、武旦、刀马旦、青衣旦的特点,展现出温婉、柔情、果断等综合特质。桂英不仅为生前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更是为死后前来索命的复仇鬼魂,这种双重身份的转变,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首先,善在为王魁向判官辩解。

判官与桂英已至王魁寝室,即将取其性命时,桂英惊叹一声“呀”,五花袖一个错步并急步上前,两个旁抛袖配合踏步点地左右交换,向内单个双抛袖双手合十做踏步半蹲状,匆匆阻止判官,心存侥幸地恳求判官“缓思裁,你权相待”。

快速翻飞的长袖和急促的步伐,烘托出桂英的迫切。水袖程式技法和步法的结合,尽显桂英难舍真情,期盼王魁仍存真心:“犹恐他从前恩爱依然在,好叫奴,千回万转,触目伤怀!”若王魁真心依然,便可饶他一命,顺势引出后文桂英的3次试探。

其次,善在总不舍惊扰梦中人。

判官走后,桂英欲叫醒睡着的王魁。双收袖、交替跳步直抛袖等动作,仿佛桂英已下定决心,快速原地旋转往后打的那柔软飘逸的长水袖拖曳于身后,步伐小而快的小碎步,眼神坚定地看向行进方向,仿佛桂英是那索命的女鬼。刚一靠近却被惊得原地一蹦,快速向外连转两圈掩面状,水袖遮脸止不住地颤抖,左手捻起一侧水袖展开似若思索。

后又两次逼近王魁反又惊到自己,最后右手指尖指向王魁,再反指判官离去方向,左臂呈提襟手,右手反拿头巾做上吊状,原是细细想来,自己乃是与海神所派的判官而来,有何畏惧?虽是不忍,却还是一鼓作气干脆拍桌。桂英魂魄于舞台左右来回穿插走动的空间调度,配合动态水袖的变化和静态舞姿的亮相,动静结合,更显其鬼狐旦飘逸、惊诧的特色。

再是,善在屡次自轻自贱委曲求全。

纵然王魁狠毒言语句句紧逼,桂英却是宁愿做妾,在王魁咒骂桂英“你本烟花弱质”,欲“早送你到枉死城中去了”后,桂英单手置于胸前不禁颤抖,身体重心往后倾倒不断后退,实在气愤就要活捉王魁。将索命长袖架于王魁脖颈后,还是忍下,低伏着头身体半蹲托袖状,更显姿态低微。桂英婉转求情再次相劝,竟是甘愿为婢。可笑王魁杀人诛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绝情,直至将桂英逼向绝路,亲自断送桂英为王魁铺就的最后一条生路。

最终,3次生路通向亡命路,桂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一怒之下,将王魁活捉于海神庙前。遥看当年恩情历历在目,见于横在脖前的“索命绳”,王魁终于心生恐惧,绝望、狼狈地颤抖、跪拜。

桂英右手端于身前,左手背于身后的站姿,潇洒挺立,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动作幅度虽不大,但此时的姿态已是化被动为主动,呈主动出击之势。即使是再次出现的托袖姿态,也是擒拿王魁、拿捏王魁性命的霸气。可当佛堂钟声响起,好似正在呼唤那良善的灵魂,桂英终是没有夺去王魁性命。剧情的亮点就在于此,桂英致善致美的极致体现就在于此。

桂英在“情”与“探”中一波三折,三次试探,终是错付,3次回绝,已然心死,凄凄惨惨戚戚。以鬼魂的形象,借飘逸灵动的水袖和与戏曲相融合的舞蹈化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愤怒、哀怨和凄凉,将桂英对王魁内心的爱恋、矛盾、纠结等情感充分宣泄。

在这种情况下,心中纯粹的善意仍然尚存,仇恨没让桂英变成一个怨妇,而是树立了一个集贤良与智慧一体的鬼狐旦形象。对爱情与理性的判断与抉择,体现了桂英真正的美。

以鬼狐旦水袖的独特程式重塑剧情,传递情致善、人致美的剧情初心,将桂英总总之善汇集成一个鲜活的观之让人心疼、望之让人怜惜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了剧情的结构性和层次感,丰富了旦行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虽然此次改编的《焚香记》相较以往来说,程式化的动作技法以水袖运用与舞姿造型烘托人物感情为主,但剧中场景的全新布置、配乐旁白的氛围烘托、言语对话的精心设计以及桂英所有出场场次中的服装变化,也可见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感、主题的揭示,以及最重要的——情意致善,人致美。

 

 

文章来源:川观新闻





情意致善,人致美——评川剧《焚香记》

吴冰倩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川剧《焚香记》是中国南戏名剧,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南戏作品之一,原为明代王玉峰的传奇作品,是南戏《王魁负桂英》故事的改编本。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由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演出,蔡雅康担任导演进行剧本编辑整理、排导,谢红、杨俊分别主演敫桂英、王魁。

《焚香记》以一场庙遇、二场情笃、三场誓别、四场高中、五场打神、六场行路、七场情探展开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年间,青楼女子敫桂英于海神庙前救下落难书生王魁,因钦慕其才结为夫妻并助其上京赶考。王魁临行前,于海神庙前起誓永不辜负桂英,却在高中状元后娶丞相之女,一纸休书负桂英。桂英得知后,悲愤欲绝,自缢身亡,魂魄与判官共赴上京捉拿王魁。

情到深处即为善,桂英致善之情,是为致美之人。剧中的诸多细节足以彰显桂英致善致美的个人感情与形象特点。正如导演蔡雅康在重排《焚香记》中有意将桂英刻画为真善、真美的人物形象:“她是美的、善的,叫观众怜惜的女子,而不是怨妇……”

善于解衣救人,美于果断慈悲

风雪夜,桂英偶遇倒在雪地中的王魁,于心不忍,解下披风为王魁披上,并救回家中。

丫鬟发现倒下的王魁,桂英一个抛袖连忙疾步上前查看,双手摊开,踱步来回反复于王魁身边。右手一个收袖顺势拉开披肩,再次靠近王魁时,手心、手背3次翻转,水袖随之上下摇摆,一边双手掌心相对着摩擦划圈,一边脚下圆场步走婉转“S”型线路线,皆能体现桂英此时的犹豫不决。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什么便与不便”,最终毅然决然地命人将其带回。

桂英不顾劝阻救助陌生之人,此处其对生命的尊重,正与最终不杀王魁的结局相呼应,刻画出桂英无私、善良和慈悲的内在美。

焚香记3微信图片_20240927112818.jpg

善于悉心照料,美于诗韵才情

 

“情笃”此场戏一亮相,便是桂英坐于炉前打着扇子熬药,后又有夜半时分桂英亲手喂王魁喝药,再有桂英耐心伺候为旧疾复发的王魁揉腿,生活化的肢体动作,自然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虽没有让人眼花缭乱、惊叹连连的技术技巧,却将二人的情意刻画得淋漓尽致。两人你侬我侬的爱情氛围,更凸显了桂英对王魁的悉心照顾。

此处王魁考验桂英辨诗句,桂英识破并非王魁所作,亦非李白,而是陆游的《梅花绝句》,体现出桂英并非不识文墨的粗鲁妇人,而是能辨诗句,懂诗意,有独立见解的女子。

 

仅因倾慕王魁才情,即使是三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地焚香祷告、耐心熬药,这等生活化的细节再现了桂英对王魁持之以恒的爱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历久弥新的情感,纯洁、深沉的爱不正是桂英之善,桂英之美吗?

且从桂英对诗句的敏感度,侧面衬托出其文化素养,此等才情与其为人善良的本性相衬相托,贤惠与智慧并存,共同塑造了桂英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显其才情美。

善于焚香祈祷,美于依依不舍

 

王魁赴京赶考,桂英十分留恋,二人依依不舍难分别。再进海神庙,王魁主动焚香发誓:“永偕到老不相离,我若此情有迁移,立跳入鬼门关剥去人皮”。桂英见状不忍急忙相劝,亦在此起誓:“保佑我郎上京师,要保他状元及第,我从今毁妆在此,珠帘紧闭。”

分离之际,二人舞台站位交替变换,分分合合的搭袖、双飞袖、拂袖、背袖及转身同时五花袖等水袖技法,描绘了二人难舍难分的情意。一个未求功成名就,一个未求恩爱白头,谁能料想有朝一日劳燕分飞。

一朝离别,桂英情愿牺牲青春等待王魁归来,是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此处海神庙焚香祈祷的情节,再次加深了桂英真善、真美的人物形象,此等情操构成了其精神美。

 焚香记1微信图片_20240927112754.jpg

善于慈悲不舍,美于独特程式

 

“情探”一幕中,桂英鬼狐旦的形象生动地结合了花旦、武旦、刀马旦、青衣旦的特点,展现出温婉、柔情、果断等综合特质。桂英不仅为生前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更是为死后前来索命的复仇鬼魂,这种双重身份的转变,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首先,善在为王魁向判官辩解。

判官与桂英已至王魁寝室,即将取其性命时,桂英惊叹一声“呀”,五花袖一个错步并急步上前,两个旁抛袖配合踏步点地左右交换,向内单个双抛袖双手合十做踏步半蹲状,匆匆阻止判官,心存侥幸地恳求判官“缓思裁,你权相待”。

快速翻飞的长袖和急促的步伐,烘托出桂英的迫切。水袖程式技法和步法的结合,尽显桂英难舍真情,期盼王魁仍存真心:“犹恐他从前恩爱依然在,好叫奴,千回万转,触目伤怀!”若王魁真心依然,便可饶他一命,顺势引出后文桂英的3次试探。

其次,善在总不舍惊扰梦中人。

判官走后,桂英欲叫醒睡着的王魁。双收袖、交替跳步直抛袖等动作,仿佛桂英已下定决心,快速原地旋转往后打的那柔软飘逸的长水袖拖曳于身后,步伐小而快的小碎步,眼神坚定地看向行进方向,仿佛桂英是那索命的女鬼。刚一靠近却被惊得原地一蹦,快速向外连转两圈掩面状,水袖遮脸止不住地颤抖,左手捻起一侧水袖展开似若思索。

后又两次逼近王魁反又惊到自己,最后右手指尖指向王魁,再反指判官离去方向,左臂呈提襟手,右手反拿头巾做上吊状,原是细细想来,自己乃是与海神所派的判官而来,有何畏惧?虽是不忍,却还是一鼓作气干脆拍桌。桂英魂魄于舞台左右来回穿插走动的空间调度,配合动态水袖的变化和静态舞姿的亮相,动静结合,更显其鬼狐旦飘逸、惊诧的特色。

再是,善在屡次自轻自贱委曲求全。

纵然王魁狠毒言语句句紧逼,桂英却是宁愿做妾,在王魁咒骂桂英“你本烟花弱质”,欲“早送你到枉死城中去了”后,桂英单手置于胸前不禁颤抖,身体重心往后倾倒不断后退,实在气愤就要活捉王魁。将索命长袖架于王魁脖颈后,还是忍下,低伏着头身体半蹲托袖状,更显姿态低微。桂英婉转求情再次相劝,竟是甘愿为婢。可笑王魁杀人诛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绝情,直至将桂英逼向绝路,亲自断送桂英为王魁铺就的最后一条生路。

最终,3次生路通向亡命路,桂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一怒之下,将王魁活捉于海神庙前。遥看当年恩情历历在目,见于横在脖前的“索命绳”,王魁终于心生恐惧,绝望、狼狈地颤抖、跪拜。

桂英右手端于身前,左手背于身后的站姿,潇洒挺立,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动作幅度虽不大,但此时的姿态已是化被动为主动,呈主动出击之势。即使是再次出现的托袖姿态,也是擒拿王魁、拿捏王魁性命的霸气。可当佛堂钟声响起,好似正在呼唤那良善的灵魂,桂英终是没有夺去王魁性命。剧情的亮点就在于此,桂英致善致美的极致体现就在于此。

桂英在“情”与“探”中一波三折,三次试探,终是错付,3次回绝,已然心死,凄凄惨惨戚戚。以鬼魂的形象,借飘逸灵动的水袖和与戏曲相融合的舞蹈化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愤怒、哀怨和凄凉,将桂英对王魁内心的爱恋、矛盾、纠结等情感充分宣泄。

在这种情况下,心中纯粹的善意仍然尚存,仇恨没让桂英变成一个怨妇,而是树立了一个集贤良与智慧一体的鬼狐旦形象。对爱情与理性的判断与抉择,体现了桂英真正的美。

以鬼狐旦水袖的独特程式重塑剧情,传递情致善、人致美的剧情初心,将桂英总总之善汇集成一个鲜活的观之让人心疼、望之让人怜惜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了剧情的结构性和层次感,丰富了旦行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虽然此次改编的《焚香记》相较以往来说,程式化的动作技法以水袖运用与舞姿造型烘托人物感情为主,但剧中场景的全新布置、配乐旁白的氛围烘托、言语对话的精心设计以及桂英所有出场场次中的服装变化,也可见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情感、主题的揭示,以及最重要的——情意致善,人致美。

 

 

文章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