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指导
坚持振兴川剧 促进四川舞台艺术的全面繁荣
(在纪念振兴川剧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    发布时间:2012-08-24    点击:8356

各位老前辈、各位艺术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三十年前,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率先在全国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为此,巴蜀大地吹响了我国复苏戏曲振兴一声号角川剧的继承与发展也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三十年后的今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曾为川剧艺术振兴和发展呕心沥血的老领导,川、渝、黔等兄弟省市的川剧界同仁以及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朋友满怀着对川剧的敬重与激情在这里欢聚一堂,深情回望振兴川剧三十年辛勤耕耘与可喜收获,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为川剧振兴整装蓄势。为此,我谨代表四川文化艺术界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川剧和四川文化所倾注的关切与努力。

自1982年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振兴川剧工作已经在“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新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三十年的跋涉。这三十年,是省委、省政府关爱川剧发展,构建四川文化宏图的三十年;也是川剧人奉献青春、燃烧激情,铸就地方戏剧传奇的三十年;更是四川文化积淀传承、涅槃升华,续写巴蜀文明辉煌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我们为百余名老一辈川剧艺术家抢救整理、录制了经典剧目千余盘音像资料,公开出版各类集成志书、专著、文集10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其中, 20余部专著及论文获省部级、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十年来,我省共举办十余届振兴川剧调演、会演、川剧艺术节和各类川剧比赛、观摩演出,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其中《死水微澜》、《变脸》、《山杠爷》、《易胆大》、《巴山秀才》、《欲海狂潮》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等重大奖项。川剧获奖成果居全国地方戏之前列,四川戏剧大省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

三十年来,我们采取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齐头并进的办法,不断为省内川剧院团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具有发展潜力的艺术人才队伍。一大批编剧、导演、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演员、科研人员已在全国戏剧界知名,其中魏明伦、徐棻、谢平安、谭愫等更是享有盛誉。在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各类全国重大艺术赛事评奖中,我省获奖人数和等次均名列前茅。从1983到2011年的二十五届梅花奖评选,四川川剧界共诞生了刘芸、古小琴、陈智林、田蔓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沙、孙勇波、崔光丽、孙普协、刘谊、王玉梅、胡瑜斌等17朵“梅花”。其中,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四人以其在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二度梅”称号。

三十年来,川剧艺术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欧、亚、非及美洲,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迄今为止,海外直接观众已达百多万人次。川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时代风采,为世界瞩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三十年来,我们的剧团改革初见成效。全省剧团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力量得以集中发挥。群众性川剧活动遍及城乡,经省政府命名的“川剧之乡”、“川剧坐唱之乡”已有五个;川剧进校园蓬勃发展,川剧市场逐步形成,川剧观众群逐渐扩大。近年来,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绵阳市艺术剧院等各级各类川剧院团出人才、出剧目,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辉煌的成绩伴随着振兴川剧三十年征程。这是川剧剧种继承和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我省剧团改革探索与实践的三十年通过三十年的保护和传承,三十年的坚守和奉献,三十年的改革和创新,三十年的积累和思辨,我们不断总结得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繁荣我省舞台艺术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目的。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舞台艺术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前占据舞台艺术统治地位的传统戏剧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是,就全球舞台艺术发展现状表明,传统戏剧以其丰沛的文化内涵,缜密的演艺体系,独特的艺术特色,依然深受青睐。传统剧目、折子戏、戏剧小品、脱胎于戏曲的戏歌或舞蹈、戏曲特质的综艺节目等依然是舞台艺术中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支撑。就川剧创作近况而言,我省就推出了《夕照祁山》、《杨汉秀》、《巴山红叶》、《槐花几时开》、《黎明十二桥》等一大批大型舞台剧目,这是四川舞台艺术的主要成绩,赢得了观众广泛好评。

 二是贯彻“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新八字方针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途径。戏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凝聚了人类的文化智慧,关照着人类的生活状态。作为川剧,她穿越了巴蜀儿女三百年的繁衍生息,是一部关于四川人的流动的史记,因此,从敬畏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就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而言,我们今天的文化血脉又必然地流淌着先人的文化基因,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川剧的同时,尊重川剧本源,继承川剧传统。但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空间,特定的社会关系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她具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科学发展已经为我们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川剧也不可规避的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课题。可以说,只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改革和创新的工作,川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目前,川剧院团新创或复排的川剧剧目,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手段,融入了时尚元素,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而这些拓展和创新,正是川剧赢得现代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稳步推进院团体制改革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保障。传统戏剧院团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由政府主办的戏剧演艺机构,他们一直在政府政策庇佑和资金接济下生存。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冲击,传统戏剧院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遭遇了颠覆式的拷问,于是全国各地院团均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失去戏剧观众,失去戏剧市场,失去了戏剧从业者坚守戏剧的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戏剧的势单力薄。因此,党和国家适时地提出院团体制改革,为院团直面市场经济,迎来新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川剧院团的改革而言,我们就是要革除弊制,建立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川剧发展机制,为院团在改制之后多出人才、多出剧目做好奠基。这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川剧院团和从业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下积极试水市场经济,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围绕出人出戏赢得观众,抢抓戏剧发展机遇,抢滩舞台市场份额,抢占中国戏曲艺术精品高地。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九届九次、十次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绘就了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制定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新的奋进目标。为此,期望广大从事川剧艺术的同志们,站在振兴川剧艺术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认真总结振兴川剧的宝贵经验,坚持保护、继承、改革、创新,不断夯实振兴川剧的文化基础,共同开创振兴川剧、推进四川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川剧振兴的丰硕成果,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各位老前辈、各位艺术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三十年前,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率先在全国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为此,巴蜀大地吹响了我国复苏戏曲振兴一声号角川剧的继承与发展也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三十年后的今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曾为川剧艺术振兴和发展呕心沥血的老领导,川、渝、黔等兄弟省市的川剧界同仁以及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朋友满怀着对川剧的敬重与激情在这里欢聚一堂,深情回望振兴川剧三十年辛勤耕耘与可喜收获,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为川剧振兴整装蓄势。为此,我谨代表四川文化艺术界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川剧和四川文化所倾注的关切与努力。

自1982年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振兴川剧工作已经在“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新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三十年的跋涉。这三十年,是省委、省政府关爱川剧发展,构建四川文化宏图的三十年;也是川剧人奉献青春、燃烧激情,铸就地方戏剧传奇的三十年;更是四川文化积淀传承、涅槃升华,续写巴蜀文明辉煌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我们为百余名老一辈川剧艺术家抢救整理、录制了经典剧目千余盘音像资料,公开出版各类集成志书、专著、文集10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其中, 20余部专著及论文获省部级、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十年来,我省共举办十余届振兴川剧调演、会演、川剧艺术节和各类川剧比赛、观摩演出,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台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其中《死水微澜》、《变脸》、《山杠爷》、《易胆大》、《巴山秀才》、《欲海狂潮》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等重大奖项。川剧获奖成果居全国地方戏之前列,四川戏剧大省地位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巩固。

三十年来,我们采取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齐头并进的办法,不断为省内川剧院团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具有发展潜力的艺术人才队伍。一大批编剧、导演、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演员、科研人员已在全国戏剧界知名,其中魏明伦、徐棻、谢平安、谭愫等更是享有盛誉。在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各类全国重大艺术赛事评奖中,我省获奖人数和等次均名列前茅。从1983到2011年的二十五届梅花奖评选,四川川剧界共诞生了刘芸、古小琴、陈智林、田蔓莎、陈巧茹、喻海燕、何伶、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沙、孙勇波、崔光丽、孙普协、刘谊、王玉梅、胡瑜斌等17朵“梅花”。其中,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四人以其在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二度梅”称号。

三十年来,川剧艺术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欧、亚、非及美洲,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迄今为止,海外直接观众已达百多万人次。川剧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时代风采,为世界瞩目,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三十年来,我们的剧团改革初见成效。全省剧团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力量得以集中发挥。群众性川剧活动遍及城乡,经省政府命名的“川剧之乡”、“川剧坐唱之乡”已有五个;川剧进校园蓬勃发展,川剧市场逐步形成,川剧观众群逐渐扩大。近年来,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绵阳市艺术剧院等各级各类川剧院团出人才、出剧目,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辉煌的成绩伴随着振兴川剧三十年征程。这是川剧剧种继承和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我省剧团改革探索与实践的三十年通过三十年的保护和传承,三十年的坚守和奉献,三十年的改革和创新,三十年的积累和思辨,我们不断总结得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繁荣我省舞台艺术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目的。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舞台艺术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前占据舞台艺术统治地位的传统戏剧受到严峻的挑战。但是,就全球舞台艺术发展现状表明,传统戏剧以其丰沛的文化内涵,缜密的演艺体系,独特的艺术特色,依然深受青睐。传统剧目、折子戏、戏剧小品、脱胎于戏曲的戏歌或舞蹈、戏曲特质的综艺节目等依然是舞台艺术中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支撑。就川剧创作近况而言,我省就推出了《夕照祁山》、《杨汉秀》、《巴山红叶》、《槐花几时开》、《黎明十二桥》等一大批大型舞台剧目,这是四川舞台艺术的主要成绩,赢得了观众广泛好评。

 二是贯彻“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新八字方针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途径。戏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凝聚了人类的文化智慧,关照着人类的生活状态。作为川剧,她穿越了巴蜀儿女三百年的繁衍生息,是一部关于四川人的流动的史记,因此,从敬畏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就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史而言,我们今天的文化血脉又必然地流淌着先人的文化基因,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川剧的同时,尊重川剧本源,继承川剧传统。但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空间,特定的社会关系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她具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科学发展已经为我们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川剧也不可规避的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课题。可以说,只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改革和创新的工作,川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目前,川剧院团新创或复排的川剧剧目,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手段,融入了时尚元素,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而这些拓展和创新,正是川剧赢得现代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稳步推进院团体制改革是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重要保障。传统戏剧院团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由政府主办的戏剧演艺机构,他们一直在政府政策庇佑和资金接济下生存。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冲击,传统戏剧院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遭遇了颠覆式的拷问,于是全国各地院团均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失去戏剧观众,失去戏剧市场,失去了戏剧从业者坚守戏剧的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戏剧的势单力薄。因此,党和国家适时地提出院团体制改革,为院团直面市场经济,迎来新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川剧院团的改革而言,我们就是要革除弊制,建立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川剧发展机制,为院团在改制之后多出人才、多出剧目做好奠基。这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川剧院团和从业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下积极试水市场经济,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围绕出人出戏赢得观众,抢抓戏剧发展机遇,抢滩舞台市场份额,抢占中国戏曲艺术精品高地。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九届九次、十次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绘就了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制定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新的奋进目标。为此,期望广大从事川剧艺术的同志们,站在振兴川剧艺术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认真总结振兴川剧的宝贵经验,坚持保护、继承、改革、创新,不断夯实振兴川剧的文化基础,共同开创振兴川剧、推进四川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川剧振兴的丰硕成果,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