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指导
重温《讲话》 牢记使命 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
(——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兆权    发布时间:2012-06-15    点击:7992

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怎么为”的根本性问题,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

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党不断继承和丰富《讲话》精神,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70年来,在《讲话》精神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谱写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70年来,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文艺创作生产紧贴时代、紧贴人民,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回顾70年历史,重温《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剧目创作工作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个中心和“建设文化强省”这个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践行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出更多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

一、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人民、聚焦基层

一切文化的起源,都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是文化繁荣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基层生产实践是文化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文化离开人民生产生活,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丧失发展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新形势下推动剧目创作,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当前,全省上下正朝着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全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伟大实践,省委、省政府展现出的高瞻远瞩,基层迸发出的创造活力,为四川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广大剧目编创者要按照中央和我省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总体要求,深入群众、聚焦基层,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火热的现代化建设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开展创作,奉献精品。

二、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文化惠民、保障民生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文艺创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成为人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粮、构建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又具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可以说,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

保障文化民生,以文化惠民工程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加大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剧目和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剧目的创作力度。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生产创作并强力推广一批深刻反映当代四川精神,具有浓厚本土生活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剧目。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为抓手,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抓好“文华奖”、“群星奖”等品牌,组织好剧目巡演展演,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改革创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推动文艺创作大发展,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深化经营性剧院剧团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着力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着力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巴蜀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突出核心、引领风尚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改革转型引起精神领域失序、社会失范和价值真空等现象,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重建精神秩序。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四川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剧目创作实践。把全国和我省推进科学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把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中形成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宝贵经验,作为剧目创作的重要题材,开展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等专题创作。通过推出更多更好剧目作品,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凝聚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全省文艺创作全面繁荣、持续繁荣和更大繁荣。

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怎么为”的根本性问题,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

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党不断继承和丰富《讲话》精神,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70年来,在《讲话》精神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谱写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辉煌篇章。70年来,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文艺创作生产紧贴时代、紧贴人民,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呈现出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回顾70年历史,重温《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广泛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剧目创作工作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个中心和“建设文化强省”这个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践行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出更多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

一、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人民、聚焦基层

一切文化的起源,都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是文化繁荣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基层生产实践是文化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文化离开人民生产生活,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丧失发展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新形势下推动剧目创作,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当前,全省上下正朝着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全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伟大实践,省委、省政府展现出的高瞻远瞩,基层迸发出的创造活力,为四川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广大剧目编创者要按照中央和我省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总体要求,深入群众、聚焦基层,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火热的现代化建设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开展创作,奉献精品。

二、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文化惠民、保障民生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文艺创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成为人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粮、构建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又具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可以说,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

保障文化民生,以文化惠民工程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加大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剧目和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剧目的创作力度。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生产创作并强力推广一批深刻反映当代四川精神,具有浓厚本土生活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剧目。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为抓手,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抓好“文华奖”、“群星奖”等品牌,组织好剧目巡演展演,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改革创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推动文艺创作大发展,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深化经营性剧院剧团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着力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着力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巴蜀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推动四川文艺创作大发展,必须坚持突出核心、引领风尚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改革转型引起精神领域失序、社会失范和价值真空等现象,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重建精神秩序。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四川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剧目创作实践。把全国和我省推进科学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把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中形成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宝贵经验,作为剧目创作的重要题材,开展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等专题创作。通过推出更多更好剧目作品,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凝聚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全省文艺创作全面繁荣、持续繁荣和更大繁荣。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