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作资讯 > 四川剧讯
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召开 新创川剧剧本《玉石调羹》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06-17    点击:4257

                 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召开

     新创川剧剧本《玉石调羹》研讨会

 

    68日,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召开新创川剧剧本《玉石调羹》研讨会。戏剧理论家、评论家严福昌、廖全京、李远强、李祥林、杨全本、杜建华,剧作家盛长滨,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剧本孵化基地部分师生陈小晓等和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及业务人员2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剧目工作室副主任陶华主持。

川剧剧本《玉石调羹》是剧作家包德宾继川剧《传说陈麻婆》、音乐剧《金缕鞋》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讲述民国初年一位小脚曲艺女艺人的传奇故事。包徳宾简单介绍了剧本情节和创作思路。专家们相继发言。严福昌认为剧本文学性很强,创作理念突出,充分展现了川剧之美。盛长滨肯定剧本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认为唱词佳句比比皆是,他说从剧本看到了“悲剧最好的诠释”。廖全京就故事的完整、结构与节奏、语言与唱词作了分析,建议进一步聚焦女主角的“小脚”,更加深刻地揭露旧制度下对女性的摧残。杨昌林认为,故事框架很好,但感觉内容比较零碎。李远强关注剧中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不是写“小脚”,而是写民族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的反专制反封建意识,他说川剧就是要写旦角戏,才好看。李祥林建议作者读一下美籍作家高彦颐的《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从女性的角度深化人物的悲剧命运。杨全本认为这一题材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批判,但剧本力度还不够,主人翁白玉的形象还略显简单、平板,人性的批判和思想的挖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杜建华认为剧本题材开掘独特,结构紧凑,展示了川剧技巧,富有传奇性,但结尾对主角人物形象有矮化,建议把核心情节再理一下。剧目工作室创评室主任杜林、四川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陈小晓等分别从戏曲导演的角度解读剧本和年轻人的角度阐释剧本,表达了对剧本的肯定和喜爱。

丁鸣主任作了总结,他认为剧本是通过一双“小脚”的传奇,批判和思考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摧残人性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指出“弑父”一场戏,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失手”,这是人物命运必然的悲剧结果。结合包德宾老师的创作,丁鸣主任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12号文件精神,要与推动四川戏剧创作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抓紧抓好“源头工程”建设,从戏剧文学开始,鼓励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巴蜀特色、四川风格的新作品、好作品。

最后包德宾向剧目工作室和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表示将认真思考和吸收大家提出的意见,对川剧《玉石调羹》作进一步修改、打磨。

                 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召开

     新创川剧剧本《玉石调羹》研讨会

 

    68日,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召开新创川剧剧本《玉石调羹》研讨会。戏剧理论家、评论家严福昌、廖全京、李远强、李祥林、杨全本、杜建华,剧作家盛长滨,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剧本孵化基地部分师生陈小晓等和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及业务人员2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剧目工作室副主任陶华主持。

川剧剧本《玉石调羹》是剧作家包德宾继川剧《传说陈麻婆》、音乐剧《金缕鞋》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讲述民国初年一位小脚曲艺女艺人的传奇故事。包徳宾简单介绍了剧本情节和创作思路。专家们相继发言。严福昌认为剧本文学性很强,创作理念突出,充分展现了川剧之美。盛长滨肯定剧本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认为唱词佳句比比皆是,他说从剧本看到了“悲剧最好的诠释”。廖全京就故事的完整、结构与节奏、语言与唱词作了分析,建议进一步聚焦女主角的“小脚”,更加深刻地揭露旧制度下对女性的摧残。杨昌林认为,故事框架很好,但感觉内容比较零碎。李远强关注剧中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不是写“小脚”,而是写民族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的反专制反封建意识,他说川剧就是要写旦角戏,才好看。李祥林建议作者读一下美籍作家高彦颐的《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从女性的角度深化人物的悲剧命运。杨全本认为这一题材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批判,但剧本力度还不够,主人翁白玉的形象还略显简单、平板,人性的批判和思想的挖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杜建华认为剧本题材开掘独特,结构紧凑,展示了川剧技巧,富有传奇性,但结尾对主角人物形象有矮化,建议把核心情节再理一下。剧目工作室创评室主任杜林、四川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陈小晓等分别从戏曲导演的角度解读剧本和年轻人的角度阐释剧本,表达了对剧本的肯定和喜爱。

丁鸣主任作了总结,他认为剧本是通过一双“小脚”的传奇,批判和思考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摧残人性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指出“弑父”一场戏,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失手”,这是人物命运必然的悲剧结果。结合包德宾老师的创作,丁鸣主任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12号文件精神,要与推动四川戏剧创作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抓紧抓好“源头工程”建设,从戏剧文学开始,鼓励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巴蜀特色、四川风格的新作品、好作品。

最后包德宾向剧目工作室和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表示将认真思考和吸收大家提出的意见,对川剧《玉石调羹》作进一步修改、打磨。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