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指导
把握《讲话》新的时代内涵 促进四川文艺创新发展
(——在四川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    发布时间:2012-06-05    点击:794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党文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针。《讲话》紧扣中国革命实际,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如何服务的命题,解答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源与流、继承与创新、文艺批评的标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等,一系列决定当时文艺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70年前,它为处于混沌迷茫的延安文艺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的新纪元。今天,关于文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问题,仍然时刻警醒着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重温《讲话》精神,挖掘《讲话》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按照“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要求,奋力推动四川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民族性

文艺的民族性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讲话》发表前两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就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等主张。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艺术创作坚持独立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极端重要性。《讲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文艺的民族性问题,但通篇贯穿着对文艺家用民族的、大众的文艺服务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殷切希望。同70年前相比,如今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坚持文艺的民族性立场,不仅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迫切。

从国内看,34年前,我们启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GDP超过47万亿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精神文化层面的剧烈变动,道德滑坡、信仰迷失、消解崇高、民族虚无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思想和精神造成一些困惑。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也产生了多种不同见解。如何从中国人民最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引浮躁以静观,给精神以指引,给灵魂以栖息,成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从国际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在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和影响,就主要由文化力决定。从清代以前中国与亚洲儒家文化圈诸国的关系、大英帝国的兴盛衰落,以至今天日本、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十年,无数有识之士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殚精竭虑寻求文化强国路径的探索都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才能结出独具竞争力的世界文艺之花。可以说,在文艺上,无风格则无影响。文艺是最强调差异和个性的东西,老是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永远都只能是追随者。巴蜀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独具魅力。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从深厚的地域文化出发,立足民族,放眼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一)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艺创作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是中国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表现。当前,中国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多种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相互交织,给传统价值体系造成巨大冲击。面对挑战,我们做好文艺工作的法宝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理想,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艺术创作、学术讨论、人才培养、日常生活中,切实唱响时代主旋律,发挥文艺引领思潮、引导舆论、端正社会风气的功能,为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始终把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别林斯基曾说:“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中华民族有绵延5000年的文明史,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躯体中都流淌着传统的血液。从“文以载道”到“以文化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发扬光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动从深厚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科学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和展示载体,深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广泛传扬诚信、仁爱、责任、道义、坚韧、智慧、勤奋等优秀传统精神品质,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四川特色、巴蜀气派、中国风格的精品力作,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三)始终坚持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民族艺术创作。中华民族是最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民族。历史上,中外文艺的交流、借鉴、吸收、融合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汉代佛教西来到唐都长安兼收并蓄成为世界大都市,从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到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精神,不仅为其他民族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而且对开拓国人视野、丰富中国文化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闻名的敦煌石窟,就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印度、中亚、西亚外来艺术营养,凝结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瑰宝。坚持文艺创作的民族性,是凸显民族精神巨大感染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同时要防止用狭隘的、僵化的民族主义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不管是文艺工作组织者,还是具体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者,都要树立开放意识,既对本行业开放,真诚欣赏同行的成就,坦诚交流彼此的收获,摒弃门户之见,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也要对其他行业开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以开阔的视野把新兴边缘学科、模糊理论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努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境界;更要对世界开放,以广阔的胸怀吸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走出去”博采众长,“请进来”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民族艺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认真领会《讲话》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

《讲话》是一篇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檄文。《讲话》针对当时一些作家、艺术家从沦陷区或大后方来到延安,满腔革命热情却对文艺如何服务延安革命、满足工农群众精神需要不知所措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规范,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纲领性作用。与70年前相比,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转变成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从积贫积弱发展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要矛盾从你死我活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进步,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们将循着《讲话》精神的足迹,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深入火热生动的社会实践,为时代歌唱,为时代立传,把文艺天生具有的时代担当精神转化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在对象上,自觉把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说,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文学史上,有“汉魏风力”、“建安风骨”、“齐梁绮靡”、“盛唐之音”之说,这些实际上都是某个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上的反映。“五四”时期的“启蒙”,抗战时期的“救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新时期的“改革”,等等,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时代应有的文艺大丰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开创了我们党和国家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活力、文化建设的创新和突破、社会建设管理的探索和进步,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我省来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丰富的创作素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改变四川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突出成就,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四大片区”综合扶贫等民生工程,都是应当大书特书,能够写出好作品的生动题材。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引导广大文艺家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走进普通群众的油盐柴米生活之中,感受时代激荡,倾听人民心声,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风格化作品,才无愧于历史的使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无愧于人民期盼。

(二)在方法上,主动把现代新兴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作为文艺创新的依托。现代传媒和新兴技术手段,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文艺创作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3%。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从2000年的15.9亿元到2010年突破千亿大关,十年增长数十倍,并在2009年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的收入。当前,网络写作、网络微电影、网络展览、移动终端阅读和创作等新的传媒渠道,对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带来革命性改变;物联网、3D数字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光源等科技手段,对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等在内的各种文艺样式,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表现空间。新的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给文艺革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文艺发展史上,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都是现代科技与文艺结合而生长的新形式,今天都已成为文艺领域的重要部分。正因为如此,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变化、技术大变革,我们文艺工作者都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谦逊的学习态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把传统文艺创作、传播同新兴媒体发展相结合,把坚守传统精神同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从内容、形式、手段上对文艺创作进行创新、创造,用更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新兴大众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在逻辑关系上,切实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都有主旋律,都有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主旋律和多样化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本质上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主旋律是魂,在社会思想中处于主导地位,坚持主旋律,才能保证多样化的正确方向。同时,主旋律又寓于多样化之中,只有确保多样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思潮、精神示范作用。唱响主旋律,决不是提倡回到单纯的“写中心”、“唱中心”、“画中心”老路上去,而是强调我们的作品必须有态度鲜明、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当前,我们就是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礼赞高尚道德情操,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倡多样化,也决不是鼓励自由散漫、一盘散沙。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内容上应该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形式上讲究多元整合,在路径上主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的多样化,才有主心骨,才有利于文艺的健康持续发展。总之,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激发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和开展文艺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创我省文艺发展新局面。

三、认真践行《讲话》要求,切实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大众性

这是《讲话》的核心所在。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立场、大众性方向,文艺创作就找到了精神之本、力量之源,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大众性取向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创作态度。

(一)坚持正确的大众性方向。文艺的大众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作品内容的人民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坚持文艺的大众性,要求我们对“大众性”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在态度上,要在大众面前保持足够谦逊。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任何大师都是小学生。在本质上,每一个文化生产者都是大众的一份子。我们文艺家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众创造精神产品,同时又从大众那里吸取养分,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因此,牢固树立以人民为师的理念,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是我们每一文艺家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其次,在创作上,要以表现大众的真实生活状态、精神诉求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多姿多彩、精神世界丰富多样,只有以人民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着力歌颂人民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精神风貌,把他们最熟悉、最关心的对象进行艺术呈现,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获得他们的认同,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在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大众与小众的关系。文艺的大众与小众,只是文化审美和文艺欣赏角度不同、需求各异,绝不存在谁更高贵、谁更庸俗的区别。与一般认识不同,由于大众数量庞大、审美取向各异,大众文艺创作往往需要更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更宽广的艺术视野,对创作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小众要尊重大众的精神需要,大众要包容小众的个性需求。第四,在艺术追求上,要把大众性与低俗化严格区分开。我们的文艺主要为大众服务,但并不是说大众喜欢的,都一定是好作品。近年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或节目大行其道,就是一个警钟。优秀文艺的价值在于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培育人民的高尚灵魂。因此,创作出启迪心智、震撼心灵的精品力作作为艺术追求,努力用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共同的神圣职责。

(二)正确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与提高,在70年前的延安文艺是一个大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对今天的文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人的需求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前,普及仍然是首要任务。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第二,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实际,用更多主题积极、内容健康、具有较高审美品味优秀作品,面向大众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现代法治观念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等,必备的常识和基本规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高变得异常迫切。提高是在现有国民素质基础上的提升。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民素质总体快速提升的具体情况,首先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修养做起,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半桶水。在此基础上,将个人的独特体验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精神产品,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丰富精神境界、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

(三)深入大众生活之中,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重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谁离人民群众越近,谁的作品就越有生命力;谁对大众生活越有感情,谁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传世佳作。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界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缺失,精神匮乏,价值倾斜;脱离生活,内容空虚,境界低下;闭门造车,画地为牢,急功近利等现象,有些作品散发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正是《讲话》上反复强调的为什么人、如何为人的问题上出了毛病,正是背离《讲话》精神出现的结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修养,在名利面前保持足够清醒,在艺术上保持更高追求,在创作导向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灵魂深处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真正走到生活深处感受时代脉搏,走进人民心中听取大众真情实感,不断丰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悟,用我们的智慧和作品倾情书写火热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角度展示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风貌,在书写人民历史中成就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为人民提供精神食量中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面对空前丰富的创作资源和难得的创作氛围,我们一定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立场,坚守高尚的文艺精神,坚定以人为本的文艺信念,多出精品力作,多留传世之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建功立业,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中成就个人艺术理想,这也是我们对《讲话》精神最好的学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党文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针。《讲话》紧扣中国革命实际,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如何服务的命题,解答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源与流、继承与创新、文艺批评的标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等,一系列决定当时文艺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70年前,它为处于混沌迷茫的延安文艺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的新纪元。今天,关于文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问题,仍然时刻警醒着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重温《讲话》精神,挖掘《讲话》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按照“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要求,奋力推动四川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民族性

文艺的民族性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讲话》发表前两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就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等主张。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艺术创作坚持独立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极端重要性。《讲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文艺的民族性问题,但通篇贯穿着对文艺家用民族的、大众的文艺服务根据地工农群众的殷切希望。同70年前相比,如今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坚持文艺的民族性立场,不仅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迫切。

从国内看,34年前,我们启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GDP超过47万亿元,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精神文化层面的剧烈变动,道德滑坡、信仰迷失、消解崇高、民族虚无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们思想和精神造成一些困惑。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上,也产生了多种不同见解。如何从中国人民最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人民群众最熟悉的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引浮躁以静观,给精神以指引,给灵魂以栖息,成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从国际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在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和影响,就主要由文化力决定。从清代以前中国与亚洲儒家文化圈诸国的关系、大英帝国的兴盛衰落,以至今天日本、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十年,无数有识之士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殚精竭虑寻求文化强国路径的探索都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才能结出独具竞争力的世界文艺之花。可以说,在文艺上,无风格则无影响。文艺是最强调差异和个性的东西,老是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永远都只能是追随者。巴蜀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独具魅力。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从深厚的地域文化出发,立足民族,放眼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一)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艺创作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是中国民族精神在当代的集中表现。当前,中国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多种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相互交织,给传统价值体系造成巨大冲击。面对挑战,我们做好文艺工作的法宝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理想,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艺术创作、学术讨论、人才培养、日常生活中,切实唱响时代主旋律,发挥文艺引领思潮、引导舆论、端正社会风气的功能,为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始终把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别林斯基曾说:“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中华民族有绵延5000年的文明史,每一名炎黄子孙的躯体中都流淌着传统的血液。从“文以载道”到“以文化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发扬光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动从深厚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科学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和展示载体,深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广泛传扬诚信、仁爱、责任、道义、坚韧、智慧、勤奋等优秀传统精神品质,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四川特色、巴蜀气派、中国风格的精品力作,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三)始终坚持开放的视野不断丰富民族艺术创作。中华民族是最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民族。历史上,中外文艺的交流、借鉴、吸收、融合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汉代佛教西来到唐都长安兼收并蓄成为世界大都市,从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到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精神,不仅为其他民族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而且对开拓国人视野、丰富中国文化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闻名的敦煌石窟,就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印度、中亚、西亚外来艺术营养,凝结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瑰宝。坚持文艺创作的民族性,是凸显民族精神巨大感染力、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同时要防止用狭隘的、僵化的民族主义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不管是文艺工作组织者,还是具体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者,都要树立开放意识,既对本行业开放,真诚欣赏同行的成就,坦诚交流彼此的收获,摒弃门户之见,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也要对其他行业开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以开阔的视野把新兴边缘学科、模糊理论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努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境界;更要对世界开放,以广阔的胸怀吸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走出去”博采众长,“请进来”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民族艺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认真领会《讲话》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

《讲话》是一篇充满强烈时代精神的檄文。《讲话》针对当时一些作家、艺术家从沦陷区或大后方来到延安,满腔革命热情却对文艺如何服务延安革命、满足工农群众精神需要不知所措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规范,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纲领性作用。与70年前相比,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转变成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从积贫积弱发展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要矛盾从你死我活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进步,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们将循着《讲话》精神的足迹,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深入火热生动的社会实践,为时代歌唱,为时代立传,把文艺天生具有的时代担当精神转化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在对象上,自觉把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说,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文学史上,有“汉魏风力”、“建安风骨”、“齐梁绮靡”、“盛唐之音”之说,这些实际上都是某个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上的反映。“五四”时期的“启蒙”,抗战时期的“救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新时期的“改革”,等等,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时代应有的文艺大丰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版图,开创了我们党和国家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活力、文化建设的创新和突破、社会建设管理的探索和进步,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我省来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蕴含的丰富的创作素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改变四川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突出成就,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四大片区”综合扶贫等民生工程,都是应当大书特书,能够写出好作品的生动题材。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引导广大文艺家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走进普通群众的油盐柴米生活之中,感受时代激荡,倾听人民心声,努力创作生产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风格化作品,才无愧于历史的使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无愧于人民期盼。

(二)在方法上,主动把现代新兴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作为文艺创新的依托。现代传媒和新兴技术手段,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文艺创作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3%。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从2000年的15.9亿元到2010年突破千亿大关,十年增长数十倍,并在2009年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的收入。当前,网络写作、网络微电影、网络展览、移动终端阅读和创作等新的传媒渠道,对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带来革命性改变;物联网、3D数字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光源等科技手段,对包括舞台艺术、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等在内的各种文艺样式,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表现空间。新的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给文艺革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文艺发展史上,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都是现代科技与文艺结合而生长的新形式,今天都已成为文艺领域的重要部分。正因为如此,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变化、技术大变革,我们文艺工作者都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谦逊的学习态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把传统文艺创作、传播同新兴媒体发展相结合,把坚守传统精神同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从内容、形式、手段上对文艺创作进行创新、创造,用更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占领新兴大众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在逻辑关系上,切实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都有主旋律,都有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主旋律和多样化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本质上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主旋律是魂,在社会思想中处于主导地位,坚持主旋律,才能保证多样化的正确方向。同时,主旋律又寓于多样化之中,只有确保多样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思潮、精神示范作用。唱响主旋律,决不是提倡回到单纯的“写中心”、“唱中心”、“画中心”老路上去,而是强调我们的作品必须有态度鲜明、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当前,我们就是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礼赞高尚道德情操,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倡多样化,也决不是鼓励自由散漫、一盘散沙。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内容上应该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形式上讲究多元整合,在路径上主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的多样化,才有主心骨,才有利于文艺的健康持续发展。总之,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激发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和开展文艺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创我省文艺发展新局面。

三、认真践行《讲话》要求,切实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大众性

这是《讲话》的核心所在。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立场、大众性方向,文艺创作就找到了精神之本、力量之源,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大众性取向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创作态度。

(一)坚持正确的大众性方向。文艺的大众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作品内容的人民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坚持文艺的大众性,要求我们对“大众性”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在态度上,要在大众面前保持足够谦逊。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任何大师都是小学生。在本质上,每一个文化生产者都是大众的一份子。我们文艺家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众创造精神产品,同时又从大众那里吸取养分,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因此,牢固树立以人民为师的理念,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是我们每一文艺家应该坚持的基本态度。其次,在创作上,要以表现大众的真实生活状态、精神诉求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多姿多彩、精神世界丰富多样,只有以人民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着力歌颂人民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精神风貌,把他们最熟悉、最关心的对象进行艺术呈现,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获得他们的认同,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第三,在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大众与小众的关系。文艺的大众与小众,只是文化审美和文艺欣赏角度不同、需求各异,绝不存在谁更高贵、谁更庸俗的区别。与一般认识不同,由于大众数量庞大、审美取向各异,大众文艺创作往往需要更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更宽广的艺术视野,对创作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小众要尊重大众的精神需要,大众要包容小众的个性需求。第四,在艺术追求上,要把大众性与低俗化严格区分开。我们的文艺主要为大众服务,但并不是说大众喜欢的,都一定是好作品。近年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或节目大行其道,就是一个警钟。优秀文艺的价值在于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培育人民的高尚灵魂。因此,创作出启迪心智、震撼心灵的精品力作作为艺术追求,努力用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共同的神圣职责。

(二)正确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与提高,在70年前的延安文艺是一个大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对今天的文艺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人的需求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前,普及仍然是首要任务。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第二,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实际,用更多主题积极、内容健康、具有较高审美品味优秀作品,面向大众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现代法治观念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等,必备的常识和基本规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高变得异常迫切。提高是在现有国民素质基础上的提升。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民素质总体快速提升的具体情况,首先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修养做起,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半桶水。在此基础上,将个人的独特体验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精神产品,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丰富精神境界、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

(三)深入大众生活之中,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重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谁离人民群众越近,谁的作品就越有生命力;谁对大众生活越有感情,谁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传世佳作。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界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缺失,精神匮乏,价值倾斜;脱离生活,内容空虚,境界低下;闭门造车,画地为牢,急功近利等现象,有些作品散发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正是《讲话》上反复强调的为什么人、如何为人的问题上出了毛病,正是背离《讲话》精神出现的结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修养,在名利面前保持足够清醒,在艺术上保持更高追求,在创作导向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灵魂深处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真正走到生活深处感受时代脉搏,走进人民心中听取大众真情实感,不断丰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悟,用我们的智慧和作品倾情书写火热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多角度展示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精神风貌,在书写人民历史中成就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为人民提供精神食量中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面对空前丰富的创作资源和难得的创作氛围,我们一定始终坚持正确的文艺立场,坚守高尚的文艺精神,坚定以人为本的文艺信念,多出精品力作,多留传世之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建功立业,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中成就个人艺术理想,这也是我们对《讲话》精神最好的学习。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