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与研究
等待那黎明的枪声
(——试谈抗日话剧《最长的一夜》的观影感受)
作者:李南希    发布时间:2015-11-18    点击:4004


《最长的一夜》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英烈柴意新率领部队保卫湖南常德的悲壮历史故事。话剧以两名记者的抗战新闻报道和“常德保卫战的真实历史事件相互穿插,展现了两个“漫长的一夜”,两条主线互相点题,最终历史中的人物打动了现实中的人物,话剧最后也做到了和开头一样的点题:“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今夜,生还是死并不是问题。无疑,这种视角是精彩的,是新颖的。

而且让观者最有共鸣的一点就是:我们和记者赵晓熊和小田一样,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在过于正能量的歌颂以及各种抗日神剧的充斥下变得有一点了。有人说是因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娱乐至死,没有人喜欢沉重的题材。然而并不是这样,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悲惨世界》,喜欢看《战争与和平》,却不喜欢看我们祖辈流血牺牲的真实战争题材呢?

如何寻求历史的正确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平衡?我觉得这是本剧已经发现,并且正视之,还试图讨论的话题。能正面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空泛地做出歌颂,是该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并且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革命英雄故事,是需要被我们牢记的,如同剧中所说:“没有国,哪有家,不驱逐日寇,我们哪来的幸福生活呢?”

但本剧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比如历史事件的这条线中的“角色”挖掘不够。大量回忆段落穿插其中,几个主角的“嘴炮”技能满点,有一点“昏头”的角色都分分钟被改变,一点挣扎也没有。比如那个战场上怕死,想要临阵脱逃的小战士被柴意新几句话就打动了,瞬间放下了对死的恐惧,这个转折未免突兀。同样的剧情观众在电视剧、电影中看的很多,我们知道:本就该是这样的桥段。然而这样的角色是荧幕式的,艺术式的,而和生活中真实的血肉了一层,扁平了,打动不了我。

尤其柴意新这个人物积极正义,说出的台词也是满满的大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如此积极正义,难道他没有挣扎和痛苦,没有害怕过么,是什么让他不惧死,是什么让他奉献生命,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守革命理想呢?

所以说,这样的角色安排相较于“新闻线”中的赵晓熊来说相对扁平了,带着一点对革命先烈“正义的想象”。那些牺牲在历史长河中的战士,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挣扎和痛苦淹没在“口号”和“数据”中。而我更想看到一种挣扎的“等待”,因为这是《最长的一夜》。

战争最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我以为不是鸡血的口号,悲痛的呼喊,而是“漫长的等待士兵的闲散和等待才是战争最真实的状态。“势”不可能一直蓄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黎明那一场付出生命的怒吼。在这个最漫长的夜晚,“等待是危机四伏、是压抑和寂静、是无聊。而夜晚是最脆弱的时刻,尤其那些回忆越美好,现实的等待就越是痛苦的沉默。

所以在这个夜晚,到底是什么让军人们留在了百分之九十九会死的战场?是什么让医生和伙夫留在战士的舞台?是什么让小戏子留在老乡的团中赴死?又是什么让情敌之间放下成见?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出彩的地方。角色个体的挣扎与痛苦应该更真实更多一些,不要淹没这些角色,他们给了我无尽想象,但展现还不够。各种数据和日期并不能打动人,因为一个人死亡是一个悲剧,一百万个人死亡是一个数据,唯有这个角色能让人感同身受,他在我们心中才真实存在过,并在他无限美好的未来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这颗和赵晓燕一样现实又冷漠的心才会在这一夜更为抽痛,深深叹息。

那么要如何演绎这个故事更好呢?我想到了最后结局的高潮和那出未演完的戏,是很精彩的一个点。小戏子是团中唯一一个说四川方言的谐角,他一直在强调之前都在端茶送水跑龙套,而在这样漫长的夜里,战士们可以做他的观众,让他演出。如果在剧情安排中他的演出能处于一直在被打断”的状态,直到最后也没演完就牺牲。这种生命的逝去可能更有戏剧性,更有悲剧性吧。

 


《最长的一夜》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英烈柴意新率领部队保卫湖南常德的悲壮历史故事。话剧以两名记者的抗战新闻报道和“常德保卫战的真实历史事件相互穿插,展现了两个“漫长的一夜”,两条主线互相点题,最终历史中的人物打动了现实中的人物,话剧最后也做到了和开头一样的点题:“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今夜,生还是死并不是问题。无疑,这种视角是精彩的,是新颖的。

而且让观者最有共鸣的一点就是:我们和记者赵晓熊和小田一样,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在过于正能量的歌颂以及各种抗日神剧的充斥下变得有一点了。有人说是因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娱乐至死,没有人喜欢沉重的题材。然而并不是这样,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悲惨世界》,喜欢看《战争与和平》,却不喜欢看我们祖辈流血牺牲的真实战争题材呢?

如何寻求历史的正确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平衡?我觉得这是本剧已经发现,并且正视之,还试图讨论的话题。能正面这样的问题而不是空泛地做出歌颂,是该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并且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革命英雄故事,是需要被我们牢记的,如同剧中所说:“没有国,哪有家,不驱逐日寇,我们哪来的幸福生活呢?”

但本剧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比如历史事件的这条线中的“角色”挖掘不够。大量回忆段落穿插其中,几个主角的“嘴炮”技能满点,有一点“昏头”的角色都分分钟被改变,一点挣扎也没有。比如那个战场上怕死,想要临阵脱逃的小战士被柴意新几句话就打动了,瞬间放下了对死的恐惧,这个转折未免突兀。同样的剧情观众在电视剧、电影中看的很多,我们知道:本就该是这样的桥段。然而这样的角色是荧幕式的,艺术式的,而和生活中真实的血肉了一层,扁平了,打动不了我。

尤其柴意新这个人物积极正义,说出的台词也是满满的大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如此积极正义,难道他没有挣扎和痛苦,没有害怕过么,是什么让他不惧死,是什么让他奉献生命,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守革命理想呢?

所以说,这样的角色安排相较于“新闻线”中的赵晓熊来说相对扁平了,带着一点对革命先烈“正义的想象”。那些牺牲在历史长河中的战士,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挣扎和痛苦淹没在“口号”和“数据”中。而我更想看到一种挣扎的“等待”,因为这是《最长的一夜》。

战争最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我以为不是鸡血的口号,悲痛的呼喊,而是“漫长的等待士兵的闲散和等待才是战争最真实的状态。“势”不可能一直蓄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黎明那一场付出生命的怒吼。在这个最漫长的夜晚,“等待是危机四伏、是压抑和寂静、是无聊。而夜晚是最脆弱的时刻,尤其那些回忆越美好,现实的等待就越是痛苦的沉默。

所以在这个夜晚,到底是什么让军人们留在了百分之九十九会死的战场?是什么让医生和伙夫留在战士的舞台?是什么让小戏子留在老乡的团中赴死?又是什么让情敌之间放下成见?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出彩的地方。角色个体的挣扎与痛苦应该更真实更多一些,不要淹没这些角色,他们给了我无尽想象,但展现还不够。各种数据和日期并不能打动人,因为一个人死亡是一个悲剧,一百万个人死亡是一个数据,唯有这个角色能让人感同身受,他在我们心中才真实存在过,并在他无限美好的未来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这颗和赵晓燕一样现实又冷漠的心才会在这一夜更为抽痛,深深叹息。

那么要如何演绎这个故事更好呢?我想到了最后结局的高潮和那出未演完的戏,是很精彩的一个点。小戏子是团中唯一一个说四川方言的谐角,他一直在强调之前都在端茶送水跑龙套,而在这样漫长的夜里,战士们可以做他的观众,让他演出。如果在剧情安排中他的演出能处于一直在被打断”的状态,直到最后也没演完就牺牲。这种生命的逝去可能更有戏剧性,更有悲剧性吧。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