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一戏一评•专家评论”(十一)
   发布时间:2019-09-02    点击:5131


《此心安处》 艺术再现火红年代动人情怀

 

                                   樊明君

 

火红的攀枝花、火热的三线情,火辣的川剧人、火亮的《此心安处》,当一幅幅具雕塑质感、一个个如油画视觉的舞台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当“攀枝花不是花,它是青春吐芳华,攀枝花也是花,英雄鲜血染红它,待到攀枝花开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动听旋律共鸣观众心田,满场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情感、为台上演员的演唱鼓掌喝彩,全国首部原创三线题材川剧《此心安处》唱响四川艺术节,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李显达、梁雅琴、蒲忆山、李建强、李建钢、小东北、小天津、小上海、小湖北……,攀钢建设者群像“南腔北调”,彭小龙、万明渊、肖志强、刘健、左蜀云、杨丽、刘耕余、张旭、宋微……《此心安处》的川剧演员高腔弹戏“昆乱不挡”。川剧《此心安处》的多声腔演唱形式在展示演员宽泛深厚声腔实力和功底的同时,也恰好表达了三线建设者汇聚全国多种方言的“五湖四海”情怀。



如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五湖四海”汇集到渡口的攀钢建设者们为攀枝花奠定的是钢铁钒钛城的物质与精神基石,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成都整体分配到攀枝花市川剧团去的四川省川剧学校几十名“四年制”毕业生,就是攀枝花钢铁钒钛城的文化建设使者。时间老人的脚步迈进新世纪,在新时代的当下,当年那批同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传播使者,带着他们的真情,唱着高腔和弹戏,从攀枝花再出发,在成都新声剧场,于2019年8月25日的夜晚,用真情真爱演绎了他们倾心创作的川剧《此心安处》,也如当年三线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川剧《此心安处》的主创和演员也几乎全由当年那几十个年轻的川剧后生担纲。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们从把川剧文化带去攀枝花,到把川剧文化植根在攀枝花,再到今天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川剧形式来宣传、传播攀枝花,攀枝花市川剧团的几十名演员也如《此心安处》剧中的小东北、小天津、小上海、小湖北一样,当他们的“南腔北调”变成纯正四川方言,当他们由小东北、小天津变成老四川时,他们就已成为了“攀一代”,此心安处就已成为了他们的故乡,几十名川剧演员也就成了攀枝花市的“川剧第一代”,自《此心安处》始,他们又开始了用川剧传播攀枝花建设者们精神与文化的新征程,《此心安处》开启了攀枝花市川剧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推广。攀枝花人演攀枝花事,情真意切,感同身受,动人情怀。

由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此心安处》,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剧中主人公李显达就是这几十万大军中的一员。数十年过去,李显达已成了一名退休工程师,在听闻当年三线建设修建的太阳城钢铁厂一号焦炉拆除的消息后,晕倒住院。在睡梦中,他当年的战友蒲忆山询问焦炉一事,引发他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旧的焦炉拆除,新型钒钛企业矗立,李显达一家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


剧本、一剧之本,导演,一剧之脑,声腔、一剧之魂,主演,一剧之核。川剧《此心安处》的编剧、导演杜林也曾是攀枝花市的一员,成长于攀枝花的杜林编剧把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感受都揉进了李显达这个“三线建设”者的人物形象之中,通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来传递和表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杜林编剧深谙写人写情重于写事写理之道,通过两个时代在舞台上的交替穿梭与叠加,集中展示剧中主人公李显达由青年到老年、平而又不凡的一生,全剧主题鲜明突出,剧情顺畅紧凑、结构完整前后呼应、悬念伏笔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剧中火热的三线建设舞台画面是看点,主演彭小龙两段弹戏主唱段是听点,蒲忆山牺牲时把孤儿托给李显达收留和李建刚感恩养父母的情感是触点、痛点泪点,开场和结尾遥相呼应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主题曲,曲润词雅的动情演唱是全剧的引爆点和感动点。当然,如果剧中还能有一些“寓庄于谐”、“寓悲于喜”笑点出现的话,相信剧场效果、艺术感染力会更好,也更能体现川剧独有的“以喜寓悲、笑中带泪”的艺术特色。如果再吹毛求疵一点,剧中有几处讲述的场景如能以“人物演”的方式取代“演员讲”的方式,精彩程度则更加的提高,当然,这些微瑕并不会掩盖璞玉的品质,川剧《此心安处》无疑是一出结构完整、基础很好的现实题材川剧,看点、听点、痛点,情节线、情感线,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结构完整,假以时日和通过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提高完善,将成为又一出精彩的川剧佳作。



导演杜林、曾晓峰(执行)、副导演万明渊在将该剧从平面的文学剧本搬到舞台上立体展示的过程中,全剧风格统一,川剧表演手段运用丰富且得当,当然,最大的亮点是“火热三线建设”的舞台画面煅造,开山挖矿的场景、攀枝花城市场景、乃至最后一幕中舞台中间的那块“处心安处”的石头等等,都匠心独运,把观众的心直观地带入了时空记忆,源于生活而又美于生活,画面唯美而又深具时代特征。为一老一少李显达这一角色所特别设计的临场换装创意也是该剧导演环节值得点赞地方,仅仅通过帽子等一两件服饰的更换就完成了李显达由老年转青年、由青年转老年的外型转换而不露痕迹,更为难得的是李显达有些“跳战”的人物个性却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外型下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难得的匠心与创意。

《此心安处》的音乐设计和演员的演唱也是亮点纷呈,多声腔的选择不仅与全剧所要表达的“南腔北调”、“五湖四海”等寓意相一致,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了演员擅长的川剧弹戏声腔。川剧名小生彭小龙在剧中一人扮演青年和老年李显达,两段弹戏唱段原汁原味、入情入戏,从中依稀可闻著名须生攀枝花川剧团名老生程尊堂当年的声腔风采与影子。彭小龙一人扮演前后李显达,人物形象真实可亲,唱腔有韵有味,老年李显达演得特别生动有趣,见人见情,彭小龙用唱念做舞等川剧表演手段塑造的李显达是成功的,是艺术的,当然,如能在扮演青年李显达时情绪把握上再收一收,念白时语气再缓一点,声调再压一点,舞台呈现过程中的节奏则会更加的跌宕和起伏一些,或许艺术感染力会更好。

在剧中唱高腔这一部分,彭小龙与万明渊扮演的李显达、梁雅琴那段夫妻生旦对唱,传统“红纳祆”曲牌,纯粹、安静,从容、动情、感人。

扮演李建强的刘键表演生动、自然,台词活泼且与人物性格相符,刘键的表演也在该剧偏于沉重的风格中溶入了一丝轻松的戏趣,为该剧的精彩呈现增添了一份清新。



川剧《此心安处》以戏曲的、川剧的手段,歌颂崇高,表达浪漫、讴歌英雄。艺术再现火红的“三线建设”,歌颂平凡建设者们的不平凡事迹,故事引人入胜,现场观众时而感慨万千、时而喜极而泣,演出进程掌声不断、喝彩声不停,一台有川剧味道、见人物动情感、有故事有情怀的现代川剧。



作者:樊明君 (四川省川剧院)



《此心安处》 艺术再现火红年代动人情怀

 

                                   樊明君

 

火红的攀枝花、火热的三线情,火辣的川剧人、火亮的《此心安处》,当一幅幅具雕塑质感、一个个如油画视觉的舞台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当“攀枝花不是花,它是青春吐芳华,攀枝花也是花,英雄鲜血染红它,待到攀枝花开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动听旋律共鸣观众心田,满场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情感、为台上演员的演唱鼓掌喝彩,全国首部原创三线题材川剧《此心安处》唱响四川艺术节,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李显达、梁雅琴、蒲忆山、李建强、李建钢、小东北、小天津、小上海、小湖北……,攀钢建设者群像“南腔北调”,彭小龙、万明渊、肖志强、刘健、左蜀云、杨丽、刘耕余、张旭、宋微……《此心安处》的川剧演员高腔弹戏“昆乱不挡”。川剧《此心安处》的多声腔演唱形式在展示演员宽泛深厚声腔实力和功底的同时,也恰好表达了三线建设者汇聚全国多种方言的“五湖四海”情怀。



如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五湖四海”汇集到渡口的攀钢建设者们为攀枝花奠定的是钢铁钒钛城的物质与精神基石,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成都整体分配到攀枝花市川剧团去的四川省川剧学校几十名“四年制”毕业生,就是攀枝花钢铁钒钛城的文化建设使者。时间老人的脚步迈进新世纪,在新时代的当下,当年那批同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传统文化传播使者,带着他们的真情,唱着高腔和弹戏,从攀枝花再出发,在成都新声剧场,于2019年8月25日的夜晚,用真情真爱演绎了他们倾心创作的川剧《此心安处》,也如当年三线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川剧《此心安处》的主创和演员也几乎全由当年那几十个年轻的川剧后生担纲。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们从把川剧文化带去攀枝花,到把川剧文化植根在攀枝花,再到今天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川剧形式来宣传、传播攀枝花,攀枝花市川剧团的几十名演员也如《此心安处》剧中的小东北、小天津、小上海、小湖北一样,当他们的“南腔北调”变成纯正四川方言,当他们由小东北、小天津变成老四川时,他们就已成为了“攀一代”,此心安处就已成为了他们的故乡,几十名川剧演员也就成了攀枝花市的“川剧第一代”,自《此心安处》始,他们又开始了用川剧传播攀枝花建设者们精神与文化的新征程,《此心安处》开启了攀枝花市川剧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推广。攀枝花人演攀枝花事,情真意切,感同身受,动人情怀。

由攀枝花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此心安处》,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剧中主人公李显达就是这几十万大军中的一员。数十年过去,李显达已成了一名退休工程师,在听闻当年三线建设修建的太阳城钢铁厂一号焦炉拆除的消息后,晕倒住院。在睡梦中,他当年的战友蒲忆山询问焦炉一事,引发他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旧的焦炉拆除,新型钒钛企业矗立,李显达一家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


剧本、一剧之本,导演,一剧之脑,声腔、一剧之魂,主演,一剧之核。川剧《此心安处》的编剧、导演杜林也曾是攀枝花市的一员,成长于攀枝花的杜林编剧把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感受都揉进了李显达这个“三线建设”者的人物形象之中,通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来传递和表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杜林编剧深谙写人写情重于写事写理之道,通过两个时代在舞台上的交替穿梭与叠加,集中展示剧中主人公李显达由青年到老年、平而又不凡的一生,全剧主题鲜明突出,剧情顺畅紧凑、结构完整前后呼应、悬念伏笔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剧中火热的三线建设舞台画面是看点,主演彭小龙两段弹戏主唱段是听点,蒲忆山牺牲时把孤儿托给李显达收留和李建刚感恩养父母的情感是触点、痛点泪点,开场和结尾遥相呼应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主题曲,曲润词雅的动情演唱是全剧的引爆点和感动点。当然,如果剧中还能有一些“寓庄于谐”、“寓悲于喜”笑点出现的话,相信剧场效果、艺术感染力会更好,也更能体现川剧独有的“以喜寓悲、笑中带泪”的艺术特色。如果再吹毛求疵一点,剧中有几处讲述的场景如能以“人物演”的方式取代“演员讲”的方式,精彩程度则更加的提高,当然,这些微瑕并不会掩盖璞玉的品质,川剧《此心安处》无疑是一出结构完整、基础很好的现实题材川剧,看点、听点、痛点,情节线、情感线,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结构完整,假以时日和通过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提高完善,将成为又一出精彩的川剧佳作。



导演杜林、曾晓峰(执行)、副导演万明渊在将该剧从平面的文学剧本搬到舞台上立体展示的过程中,全剧风格统一,川剧表演手段运用丰富且得当,当然,最大的亮点是“火热三线建设”的舞台画面煅造,开山挖矿的场景、攀枝花城市场景、乃至最后一幕中舞台中间的那块“处心安处”的石头等等,都匠心独运,把观众的心直观地带入了时空记忆,源于生活而又美于生活,画面唯美而又深具时代特征。为一老一少李显达这一角色所特别设计的临场换装创意也是该剧导演环节值得点赞地方,仅仅通过帽子等一两件服饰的更换就完成了李显达由老年转青年、由青年转老年的外型转换而不露痕迹,更为难得的是李显达有些“跳战”的人物个性却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外型下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难得的匠心与创意。

《此心安处》的音乐设计和演员的演唱也是亮点纷呈,多声腔的选择不仅与全剧所要表达的“南腔北调”、“五湖四海”等寓意相一致,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了演员擅长的川剧弹戏声腔。川剧名小生彭小龙在剧中一人扮演青年和老年李显达,两段弹戏唱段原汁原味、入情入戏,从中依稀可闻著名须生攀枝花川剧团名老生程尊堂当年的声腔风采与影子。彭小龙一人扮演前后李显达,人物形象真实可亲,唱腔有韵有味,老年李显达演得特别生动有趣,见人见情,彭小龙用唱念做舞等川剧表演手段塑造的李显达是成功的,是艺术的,当然,如能在扮演青年李显达时情绪把握上再收一收,念白时语气再缓一点,声调再压一点,舞台呈现过程中的节奏则会更加的跌宕和起伏一些,或许艺术感染力会更好。

在剧中唱高腔这一部分,彭小龙与万明渊扮演的李显达、梁雅琴那段夫妻生旦对唱,传统“红纳祆”曲牌,纯粹、安静,从容、动情、感人。

扮演李建强的刘键表演生动、自然,台词活泼且与人物性格相符,刘键的表演也在该剧偏于沉重的风格中溶入了一丝轻松的戏趣,为该剧的精彩呈现增添了一份清新。



川剧《此心安处》以戏曲的、川剧的手段,歌颂崇高,表达浪漫、讴歌英雄。艺术再现火红的“三线建设”,歌颂平凡建设者们的不平凡事迹,故事引人入胜,现场观众时而感慨万千、时而喜极而泣,演出进程掌声不断、喝彩声不停,一台有川剧味道、见人物动情感、有故事有情怀的现代川剧。



作者:樊明君 (四川省川剧院)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