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一场勇敢的青春实验——观小剧场川剧《皮影人家》
作者: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刘少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5-23    点击:217

川剧《皮影人家》是一部故事结构完整、人物性格分明的新创现代剧目,讲述了一个关于川北王家皮影三代传承的故事,同时在侧面则展示了一群热爱川剧的有为青年,以同属传统戏曲的皮影为切入口,讲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结构多元态势下的坚守和传承。试图通过“传统对话传统,非遗演绎非遗”的方式为传统文化呐喊!

 

一、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首先《皮影人家》采取的是小剧场演出模式,算上剧中戏中戏的演员,整个剧目总共11人,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的仅8人。一组年轻的主创团队讲了一个传统文化守护者的故事,演了一场90多分钟的现代川剧。中国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西南地区的发展稍显缓慢,年轻一辈的川剧从业者已开始将小剧场戏曲创作作为川剧破圈突围的一种新方式。这是年轻戏曲人的大野心,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又一次的创新。

其次,《皮影人家》故事主题明确,矛盾冲突可预见,一条主线贯穿故事始终,无庞杂支线。以邱傻子为始末串起整个故事,以螺旋式的冲突设置逐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没有过多渲染,没有冲突之外的惊喜,以正向平淡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意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守护和传承的故事,留给观众的思考却遐想无尽。

最后,《皮影人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故事主题的宏大性与叙事的微小性。本剧以生长在川北的王家皮影家族三代传承的故事为切入口,背后展现的难以数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的缩影。编剧以“小故事,大情怀”为创作初衷,阐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

 

二、剧本的多重隐喻丰富了故事厚度

《皮影人家》表面写的是川北王皮影的故事,实际上这也是以川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突破这场困境,找到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发展之路,是作者在剧本创作中思考的问题,也是剧本呈现为舞台作品后带给我们的思考。故事结束时,王皮影三代同堂,共唱传承之志,这也隐喻着川剧年轻一辈也将继续把川剧传承下去。

邱傻子的人物设置不可谓不妙。故事发展在观众面前变得可预测时,又设置了一个带有先知视角的傻子,观众需要做的就是沉浸式观赏。邱傻子拿着皮影窜上舞台拉开了故事序幕,他口中一句“但是马上就没有王皮影了,没得王皮影了”带出戏剧冲突,吸引着观众跟进,在王家父子因人生追求产生冲突时,邱傻子一句话将前述冲突重述,加深观众印象,推动故事继续发展,颇有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每到故事节点,邱傻子应运而来,一段痴言傻语既预示了故事发展,又引人深思。

川北凉粉的隐喻用得恰到好处,不要小瞧小小的凉粉,2011年,川北凉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皮影、川剧(川北河川剧艺术)同为南充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娘与立夏通过凉粉喻人生,既消除了三娘对王一鸣未来人生发展的担忧,同时引出下文三娘与王皮影夫妻间的误会,最重要的是通过凉粉集中塑造了立夏这样一位幽默、活泼、善良、聪慧的女孩子。她是美好的象征,当王一鸣对立夏说“我会努力给你一个家”,我们的女主人公回答的是“不,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家”,她对爱人真诚、愿同担风雨,她热烈的爱也是后面支撑王一鸣坚持皮影传承的重要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寂寞无言的,家人的支持是我们传承人坚持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漫长岁月里一道坚强的力量。

 

三、一场勇敢的青春实验,新的传承力量觉醒

《皮影人家》是四川省川剧院采用“传帮带”方式鼓励年轻人勇于担当的一次“活态传承”展示。剧目孵化过程艰难,资金有限,年轻的编剧、导演、主演等主创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苦中作乐,使剧目由创作进入生产阶段,最终呈现给观众一场颇有诚意的演出。川剧在此刻又凝聚了一批年轻的书写者。

小剧场川剧本身就是戏曲实验改革创新下的产物,巴蜀大地的年轻川剧血液勇敢走向戏曲实验创新之路,为传统戏曲扩展新的产出方式和生存空间努力。2022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以王裕仁、邓方圆、王耀超、李琳玲为代表的年轻人创作的《离恨天·审》传统戏代表性剧目杂糅重组深化为一部以讨伐渣男为主题的关注现实问题的剧目。今天《皮影人家》以现代川剧为载体,演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殊途同归,一批年轻力量共同为传统文化保护呐喊,试图重现先贤前辈为戏曲奋斗的无畏精神。

一部作品必定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深发,否则这个创造就无意义了。《皮影人家》带给我们的思考颇多。一是我们看到了有志青年一代对自己热爱的戏曲事业的真挚、热切和直接的表达;向我们展示了在川剧人才断代的艰难现状下,青年人才勇担重任的勇气。二是关于留下的和出走的年轻人的未来思索,留下的年轻人除了带着信仰之外,还能做什么?出走的我们又当如何争取?

茫茫江河奔流不息,不改吾辈眷恋之情。让我们所热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能够活下去,活得好,活到真切可触摸的现实中,活在这个热辣滚烫的巴蜀大地,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是所有守护者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经授权发布 仅代表作者观点

 


川剧《皮影人家》是一部故事结构完整、人物性格分明的新创现代剧目,讲述了一个关于川北王家皮影三代传承的故事,同时在侧面则展示了一群热爱川剧的有为青年,以同属传统戏曲的皮影为切入口,讲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结构多元态势下的坚守和传承。试图通过“传统对话传统,非遗演绎非遗”的方式为传统文化呐喊!

 

一、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首先《皮影人家》采取的是小剧场演出模式,算上剧中戏中戏的演员,整个剧目总共11人,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实际作用的仅8人。一组年轻的主创团队讲了一个传统文化守护者的故事,演了一场90多分钟的现代川剧。中国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西南地区的发展稍显缓慢,年轻一辈的川剧从业者已开始将小剧场戏曲创作作为川剧破圈突围的一种新方式。这是年轻戏曲人的大野心,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又一次的创新。

其次,《皮影人家》故事主题明确,矛盾冲突可预见,一条主线贯穿故事始终,无庞杂支线。以邱傻子为始末串起整个故事,以螺旋式的冲突设置逐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没有过多渲染,没有冲突之外的惊喜,以正向平淡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意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守护和传承的故事,留给观众的思考却遐想无尽。

最后,《皮影人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故事主题的宏大性与叙事的微小性。本剧以生长在川北的王家皮影家族三代传承的故事为切入口,背后展现的难以数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的缩影。编剧以“小故事,大情怀”为创作初衷,阐述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

 

二、剧本的多重隐喻丰富了故事厚度

《皮影人家》表面写的是川北王皮影的故事,实际上这也是以川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突破这场困境,找到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发展之路,是作者在剧本创作中思考的问题,也是剧本呈现为舞台作品后带给我们的思考。故事结束时,王皮影三代同堂,共唱传承之志,这也隐喻着川剧年轻一辈也将继续把川剧传承下去。

邱傻子的人物设置不可谓不妙。故事发展在观众面前变得可预测时,又设置了一个带有先知视角的傻子,观众需要做的就是沉浸式观赏。邱傻子拿着皮影窜上舞台拉开了故事序幕,他口中一句“但是马上就没有王皮影了,没得王皮影了”带出戏剧冲突,吸引着观众跟进,在王家父子因人生追求产生冲突时,邱傻子一句话将前述冲突重述,加深观众印象,推动故事继续发展,颇有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每到故事节点,邱傻子应运而来,一段痴言傻语既预示了故事发展,又引人深思。

川北凉粉的隐喻用得恰到好处,不要小瞧小小的凉粉,2011年,川北凉粉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皮影、川剧(川北河川剧艺术)同为南充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娘与立夏通过凉粉喻人生,既消除了三娘对王一鸣未来人生发展的担忧,同时引出下文三娘与王皮影夫妻间的误会,最重要的是通过凉粉集中塑造了立夏这样一位幽默、活泼、善良、聪慧的女孩子。她是美好的象征,当王一鸣对立夏说“我会努力给你一个家”,我们的女主人公回答的是“不,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家”,她对爱人真诚、愿同担风雨,她热烈的爱也是后面支撑王一鸣坚持皮影传承的重要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寂寞无言的,家人的支持是我们传承人坚持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漫长岁月里一道坚强的力量。

 

三、一场勇敢的青春实验,新的传承力量觉醒

《皮影人家》是四川省川剧院采用“传帮带”方式鼓励年轻人勇于担当的一次“活态传承”展示。剧目孵化过程艰难,资金有限,年轻的编剧、导演、主演等主创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苦中作乐,使剧目由创作进入生产阶段,最终呈现给观众一场颇有诚意的演出。川剧在此刻又凝聚了一批年轻的书写者。

小剧场川剧本身就是戏曲实验改革创新下的产物,巴蜀大地的年轻川剧血液勇敢走向戏曲实验创新之路,为传统戏曲扩展新的产出方式和生存空间努力。2022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以王裕仁、邓方圆、王耀超、李琳玲为代表的年轻人创作的《离恨天·审》传统戏代表性剧目杂糅重组深化为一部以讨伐渣男为主题的关注现实问题的剧目。今天《皮影人家》以现代川剧为载体,演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殊途同归,一批年轻力量共同为传统文化保护呐喊,试图重现先贤前辈为戏曲奋斗的无畏精神。

一部作品必定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深发,否则这个创造就无意义了。《皮影人家》带给我们的思考颇多。一是我们看到了有志青年一代对自己热爱的戏曲事业的真挚、热切和直接的表达;向我们展示了在川剧人才断代的艰难现状下,青年人才勇担重任的勇气。二是关于留下的和出走的年轻人的未来思索,留下的年轻人除了带着信仰之外,还能做什么?出走的我们又当如何争取?

茫茫江河奔流不息,不改吾辈眷恋之情。让我们所热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能够活下去,活得好,活到真切可触摸的现实中,活在这个热辣滚烫的巴蜀大地,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是所有守护者一生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本文经授权发布 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