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皮影人家》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5-30    点击:7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借助灯光照射剪影、经由影人操控动作、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川剧《皮影人家》是一部原创现代戏,巧妙运用皮影和川剧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表演,生动讲述了古城阆中王皮影一家坚守和传承皮影艺术的风雨故事,让观众在虚实相生的戏剧世界中穿越历史,触摸文化,体验艺术魅力与时代使命。

一、创新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是传承人的培养。川剧《皮影人家》是川剧、皮影戏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演绎的剧目,既在台前展示了非遗文化皮影戏的传承人培养故事,也实现了非遗文化川剧的传帮带成效。《皮影人家》是四川艺术基金孵化项目,主创团队由青年艺术人才挑大梁,在创排过程中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和亲自指导,也得到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的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彪老师的大力支持。

戏剧不仅要善于讲述故事,更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青年编剧曾浩月为观众奉献了一部活色鲜香的精彩剧目。四川省川剧院编剧曾浩月担纲本剧的编剧工作,在创作期间,多次召集专家研讨会,深受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等前辈专家的引导,深入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核,把非遗精神和戏剧精神融会贯通,为观众奉献出一场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又充满文化质感和哲学思辨的舞台盛宴。有一场戏,在王一鸣决定去留的前夕,婆媳二人共同制作著名的川北凉粉,伴随着生动的舞台调度和肢体语言,婆媳二人一边为亲人制作美食,一边展开了一场灵魂对话。人生万千滋味,需要经历千揉万搓,才能活色鲜香、苦尽甘来。人物语言通俗易懂又充满哲思,引发台下观众会意的掌声。

演员是戏剧的视觉载体,青年演员杨坤昊无疑是本剧取得演出成效的关键因素。杨坤昊是川剧舞台上难得的青年才俊,他10岁学戏,主攻川剧文武小生,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陈智林,先后参演《中国公主杜兰朵》《禹门关》《望娘滩》《白蛇传》等川剧大幕戏,成功塑造了聂郎、许仙等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熟悉和喜爱。在川剧《皮影人家》中,杨坤昊担纲主演王一鸣。王一鸣是王皮影寄予厚望的传承人,又是背负生活压力的普通青年,在剧中要实现人物身份和精神的双重蜕变,需要诸多文戏情绪的积累和武戏动作的挥洒。在川剧艺术大家陈智林的口传心授下,杨坤昊收放自如,创造性地把皮影雕刻动作与戏剧舞台动作相融合,把戏中戏《金枪会》中的家国情怀和王一鸣的传承担当精神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戏剧语言和舞台形象,为川剧艺术再添新风。

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形态

要让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下去,就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皮影人家》是一部以青年人为创造主体的现代原创剧,在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断拓展创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本剧的社会效益。

《皮影人家》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达语言,极大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皮影戏原本是一种街头艺术,适合观众近距离观瞻,不适合大舞台展演。为了更好地展示皮影艺术魅力,本剧开创性运用川剧完成故事讲述,同时利用戏中戏的舞台布局和展演方法,让皮影元素充斥整个舞台,把皮影演出搬到戏剧舞台,让真人演出和皮影表演充分互动,让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人物困境遥相呼应,几乎盘活了所有的视听表现技法,增强了本剧的艺术感染力。

《皮影人家》充分开拓传播渠道,进行立体化传播。首先,剧院是戏剧演出的主阵地,是戏剧演员演出的理想空间,作为一部以青年艺术工作者为主创的具有实验精神的原创剧目,川剧《皮影人家》走进四川省川剧院,勇敢直面市场检验。同时,本剧还积极参与戏剧进校园文化推广活动,主动走进大学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戏剧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皮影人家》运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展演和理论研讨,一方面扩大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为本剧的后续提升奠定基础,延长本剧生命长尾。

三、践行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也为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指明新方向,为中华文化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创作到传播,《皮影人家》一直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皮影艺术文化传统相结合,用先进的现代思维对皮影文化进行再阐释、再建构,既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诉求,又能够为弘扬皮影文化提供新思维、新方法,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剧中,不仅深刻展示了王皮影一家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也让观众认识了皮影戏一路从旧社会街头杂耍走向百姓舞台、再被现代娱乐产业冲击的坎坷命运,深刻体会到皮影艺人的坚守不易,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历史底蕴。

“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文化立场,担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责任和神圣使命,创造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川剧《皮影人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交汇,是文艺前辈提携青年才俊的文艺佳品,也是青年艺术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雏凤清音。


(本文经授权发布 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1.郭玉秀,西南石油大学


2.罗艳,西南石油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借助灯光照射剪影、经由影人操控动作、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川剧《皮影人家》是一部原创现代戏,巧妙运用皮影和川剧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表演,生动讲述了古城阆中王皮影一家坚守和传承皮影艺术的风雨故事,让观众在虚实相生的戏剧世界中穿越历史,触摸文化,体验艺术魅力与时代使命。

一、创新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是传承人的培养。川剧《皮影人家》是川剧、皮影戏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演绎的剧目,既在台前展示了非遗文化皮影戏的传承人培养故事,也实现了非遗文化川剧的传帮带成效。《皮影人家》是四川艺术基金孵化项目,主创团队由青年艺术人才挑大梁,在创排过程中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和亲自指导,也得到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的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彪老师的大力支持。

戏剧不仅要善于讲述故事,更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青年编剧曾浩月为观众奉献了一部活色鲜香的精彩剧目。四川省川剧院编剧曾浩月担纲本剧的编剧工作,在创作期间,多次召集专家研讨会,深受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等前辈专家的引导,深入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核,把非遗精神和戏剧精神融会贯通,为观众奉献出一场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又充满文化质感和哲学思辨的舞台盛宴。有一场戏,在王一鸣决定去留的前夕,婆媳二人共同制作著名的川北凉粉,伴随着生动的舞台调度和肢体语言,婆媳二人一边为亲人制作美食,一边展开了一场灵魂对话。人生万千滋味,需要经历千揉万搓,才能活色鲜香、苦尽甘来。人物语言通俗易懂又充满哲思,引发台下观众会意的掌声。

演员是戏剧的视觉载体,青年演员杨坤昊无疑是本剧取得演出成效的关键因素。杨坤昊是川剧舞台上难得的青年才俊,他10岁学戏,主攻川剧文武小生,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陈智林,先后参演《中国公主杜兰朵》《禹门关》《望娘滩》《白蛇传》等川剧大幕戏,成功塑造了聂郎、许仙等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熟悉和喜爱。在川剧《皮影人家》中,杨坤昊担纲主演王一鸣。王一鸣是王皮影寄予厚望的传承人,又是背负生活压力的普通青年,在剧中要实现人物身份和精神的双重蜕变,需要诸多文戏情绪的积累和武戏动作的挥洒。在川剧艺术大家陈智林的口传心授下,杨坤昊收放自如,创造性地把皮影雕刻动作与戏剧舞台动作相融合,把戏中戏《金枪会》中的家国情怀和王一鸣的传承担当精神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戏剧语言和舞台形象,为川剧艺术再添新风。

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形态

要让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下去,就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皮影人家》是一部以青年人为创造主体的现代原创剧,在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断拓展创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本剧的社会效益。

《皮影人家》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达语言,极大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皮影戏原本是一种街头艺术,适合观众近距离观瞻,不适合大舞台展演。为了更好地展示皮影艺术魅力,本剧开创性运用川剧完成故事讲述,同时利用戏中戏的舞台布局和展演方法,让皮影元素充斥整个舞台,把皮影演出搬到戏剧舞台,让真人演出和皮影表演充分互动,让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人物困境遥相呼应,几乎盘活了所有的视听表现技法,增强了本剧的艺术感染力。

《皮影人家》充分开拓传播渠道,进行立体化传播。首先,剧院是戏剧演出的主阵地,是戏剧演员演出的理想空间,作为一部以青年艺术工作者为主创的具有实验精神的原创剧目,川剧《皮影人家》走进四川省川剧院,勇敢直面市场检验。同时,本剧还积极参与戏剧进校园文化推广活动,主动走进大学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挥戏剧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皮影人家》运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展演和理论研讨,一方面扩大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为本剧的后续提升奠定基础,延长本剧生命长尾。

三、践行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也为四川戏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指明新方向,为中华文化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创作到传播,《皮影人家》一直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皮影艺术文化传统相结合,用先进的现代思维对皮影文化进行再阐释、再建构,既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诉求,又能够为弘扬皮影文化提供新思维、新方法,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剧中,不仅深刻展示了王皮影一家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也让观众认识了皮影戏一路从旧社会街头杂耍走向百姓舞台、再被现代娱乐产业冲击的坎坷命运,深刻体会到皮影艺人的坚守不易,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历史底蕴。

“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文化立场,担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责任和神圣使命,创造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川剧《皮影人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交汇,是文艺前辈提携青年才俊的文艺佳品,也是青年艺术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雏凤清音。


(本文经授权发布 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1.郭玉秀,西南石油大学


2.罗艳,西南石油大学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