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与研究
河山颂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李婷    发布时间:2015-09-19    点击:4114


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情感足够真挚,自然而然能够引起人的心灵共鸣;而让人潸然泪下,却需惨淡经营,花费许多的功夫了。未曾想过,在某个不期而遇的夜晚,会因为一部川剧,仿佛踏上时光之旅,回到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四万万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个普普通通的人,几副血肉之躯,几份微薄的力量,却以大无畏的决心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爱国篇章。

剧名《还我河山》,“还我河山”立即让我联想到了岳武穆挥就的这四个遒劲大字。或许历史就是这样有着惊人相似的一面,同样的内忧,主战派之于求和派正如国民党之于我党;同样的外患,金朝的攻城略地之于积贫积弱的大宋正如日寇的反动侵略之于上个世纪的中国。文明进程中,人类总是会遭到一些免不了的浩劫,不论是信仰上还是科技上,亦或是种族上。然而总有一些人,无畏牺牲,前赴后继,争先恐后的站出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域中呐喊,哪怕嗓子哑了,哪怕丢了性命,哪怕失去一切,也要把真理镌刻在史册上,以鉴来者。

思绪起伏中,故事悄然拉开帷幕。

抗日战争期间,淮扬盐道被日军阻断,自贡人民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加紧生产食盐,以解华中华南食盐紧缺之急。一个人口只有20万的省级直辖市,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积极参军抗战,还贡献税金20多亿法币,所捐财物折合成现金达到1亿2千万元。如此数目,比成都和重庆之和还要多。在这样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背景下,当然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

然而,主人公颜三慎一开始却不是一个值得人崇敬的大人物,相反,只是一个草根,一个小人物。

颜三慎,一个地地道道的自贡盐商,满脑子生意经。他生平有两个梦想,做盐商,望有一口宝井;当父亲,愿女儿幸福安康。本来,波澜不惊的岁月里,经营好自己的家业,为女儿谋划好归宿,此生就算圆满。然而,日寇的铁蹄从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踏过,把目光投向这安宁的西南一隅,从此玫瑰染了鲜血,向东的河水流淌着哀怨。颜三慎的梦想,一步步的像泡沫一样,走向消释。

颜三慎从王天祥处租来盐井河山,约期八年。七年已过,却仍未见卤,心灰意冷之下,退了盐井解了合约。解约之后,立马又听说了王家钻出卤水的好消息。颜三慎悔恨自己“有眼不识聚宝盆,活埋自己自挖坑”,心疼交加,一病不起。

王天祥死于日军对重庆狂轰滥炸之中,不见尸骸,遗留下来的鞋子被儿燊海带回,交给母亲王余秀(秀嫂子)。秀嫂子痛陈“针线纹路样样在,穿鞋的夫君化尘埃”,悲痛欲绝之余,她决心完成夫君的遗愿:买飞机,炸鬼子!国难家仇当头,燊海认定自己已无法袖手旁观,便同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一道奔赴抗日前线。

“夫君新亡故,烽火卷我少年郎”,王余秀为了买飞机,忍痛割爱将宝井以最低价格卖给颜三慎。颜三慎中途变卦,临时杀价,女儿丹桂大义凛然,拿出嫁妆钱,愿意为父亲承担五成。王余秀被丹桂打动,低价让出河山井。并慷慨陈词“低价出让河山井,保我祖国好河山”。

盐商们就抗日捐款议论纷纷,颜三慎认为战火不会蔓延到自己的家乡,不愿意出钱。留学归来的胡查理建议颜三慎囤积居奇,趁物价上涨发大财,颜三慎颇为心动。女儿丹桂参加了抗战歌咏团,鼓动父亲为前线将士捐款,出言不慎,说他“冷酷”、“自私”、“守财奴”,颜三慎大为动怒。

刚刚签下买井契约,日军飞机对自贡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颜三慎才到手的河山井化为乌有,女儿也被炸死。霎时间,他家破人亡。最终他与其他一道,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献金抗日,还我河山!

就是这样一部剧,却看得观众潸然泪下,不得不说,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物的真实刻画;来源于情感的真实流露;来源于语言的精雕细刻;来源于艺术的至臻之境。

在人物刻画上,既有典型化又有个性化的特征。剧中主人公可以说成是这两方面的集大成者。一方面,他具有商人习气,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盐井不出卤便失信解了合约,可见他性格的反复无常;王余秀以最低价格卖给他河山井时,他却临时变卦、落井下石,不算是光明行径。他不相信女儿丹桂所说的“民主”与“科学”,不赞同她把国家称作“祖国”,他认为过去的国家是皇帝的,而今的国家是总统的,和民众毫不相干。种种迹象更是表明,像他一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诸多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但另一面,他又和寻常一样,希望过着安稳的日子,女儿健康成长,无灾无难。开头至结尾,颜三慎的人格特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战事漠不关心、置身度外,到最后幡然醒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投身于壮怀激烈的抗日斗争中。“兴家先保国,有国才有小家业”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旋律终于通过主人公思想认识的转变以及其他人物的烘托彰显。

除此之外,王余秀和颜丹桂的形象刻画也可圈可点。她们都深明大义,把国家存亡置于一切之上,甚至不在乎一切的牺牲,为抗战奔走,实在是印证了那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俗语。就连反动派胡查理也被刻的惟妙惟肖,他那崇洋媚外的嘴脸和假仁假义的腔调最是令人忍俊不禁了,然而笑过了,心里又涌起一阵阵悲凉。

不得不说,剧本的编写是另一个出彩的地方。“丹桂”、“燊海”、“长土”、“大安”都是自贡的地名,可见编剧是苦心孤诣,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唤醒大家心中的同一份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另外,整部剧的台词除了合辙押韵这一最大特点,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例如“跑趟趟”、“哦豁”、“相因”、“面带宝相,心中嘹亮”、“吹糠见米,等米下锅”,此处只是举一隅,做抛砖引玉之用。这些非身临其境不知其旨趣,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此剧的艺术感染力,并向人民大众揭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真谛。

将近一个时辰的戏即将谢幕,我却只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观影厅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了,就像从来没有熄灭过,前前后后的观众在暖色微醺的光里,像潮水一样从出口缓缓离去。被故事的壮怀激烈和情感的汹涌起伏夹击的我,却热泪盈眶,纹丝未动的停在原地......

 


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情感足够真挚,自然而然能够引起人的心灵共鸣;而让人潸然泪下,却需惨淡经营,花费许多的功夫了。未曾想过,在某个不期而遇的夜晚,会因为一部川剧,仿佛踏上时光之旅,回到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四万万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个普普通通的人,几副血肉之躯,几份微薄的力量,却以大无畏的决心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爱国篇章。

剧名《还我河山》,“还我河山”立即让我联想到了岳武穆挥就的这四个遒劲大字。或许历史就是这样有着惊人相似的一面,同样的内忧,主战派之于求和派正如国民党之于我党;同样的外患,金朝的攻城略地之于积贫积弱的大宋正如日寇的反动侵略之于上个世纪的中国。文明进程中,人类总是会遭到一些免不了的浩劫,不论是信仰上还是科技上,亦或是种族上。然而总有一些人,无畏牺牲,前赴后继,争先恐后的站出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域中呐喊,哪怕嗓子哑了,哪怕丢了性命,哪怕失去一切,也要把真理镌刻在史册上,以鉴来者。

思绪起伏中,故事悄然拉开帷幕。

抗日战争期间,淮扬盐道被日军阻断,自贡人民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加紧生产食盐,以解华中华南食盐紧缺之急。一个人口只有20万的省级直辖市,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积极参军抗战,还贡献税金20多亿法币,所捐财物折合成现金达到1亿2千万元。如此数目,比成都和重庆之和还要多。在这样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背景下,当然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

然而,主人公颜三慎一开始却不是一个值得人崇敬的大人物,相反,只是一个草根,一个小人物。

颜三慎,一个地地道道的自贡盐商,满脑子生意经。他生平有两个梦想,做盐商,望有一口宝井;当父亲,愿女儿幸福安康。本来,波澜不惊的岁月里,经营好自己的家业,为女儿谋划好归宿,此生就算圆满。然而,日寇的铁蹄从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踏过,把目光投向这安宁的西南一隅,从此玫瑰染了鲜血,向东的河水流淌着哀怨。颜三慎的梦想,一步步的像泡沫一样,走向消释。

颜三慎从王天祥处租来盐井河山,约期八年。七年已过,却仍未见卤,心灰意冷之下,退了盐井解了合约。解约之后,立马又听说了王家钻出卤水的好消息。颜三慎悔恨自己“有眼不识聚宝盆,活埋自己自挖坑”,心疼交加,一病不起。

王天祥死于日军对重庆狂轰滥炸之中,不见尸骸,遗留下来的鞋子被儿燊海带回,交给母亲王余秀(秀嫂子)。秀嫂子痛陈“针线纹路样样在,穿鞋的夫君化尘埃”,悲痛欲绝之余,她决心完成夫君的遗愿:买飞机,炸鬼子!国难家仇当头,燊海认定自己已无法袖手旁观,便同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一道奔赴抗日前线。

“夫君新亡故,烽火卷我少年郎”,王余秀为了买飞机,忍痛割爱将宝井以最低价格卖给颜三慎。颜三慎中途变卦,临时杀价,女儿丹桂大义凛然,拿出嫁妆钱,愿意为父亲承担五成。王余秀被丹桂打动,低价让出河山井。并慷慨陈词“低价出让河山井,保我祖国好河山”。

盐商们就抗日捐款议论纷纷,颜三慎认为战火不会蔓延到自己的家乡,不愿意出钱。留学归来的胡查理建议颜三慎囤积居奇,趁物价上涨发大财,颜三慎颇为心动。女儿丹桂参加了抗战歌咏团,鼓动父亲为前线将士捐款,出言不慎,说他“冷酷”、“自私”、“守财奴”,颜三慎大为动怒。

刚刚签下买井契约,日军飞机对自贡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颜三慎才到手的河山井化为乌有,女儿也被炸死。霎时间,他家破人亡。最终他与其他一道,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献金抗日,还我河山!

就是这样一部剧,却看得观众潸然泪下,不得不说,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物的真实刻画;来源于情感的真实流露;来源于语言的精雕细刻;来源于艺术的至臻之境。

在人物刻画上,既有典型化又有个性化的特征。剧中主人公可以说成是这两方面的集大成者。一方面,他具有商人习气,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盐井不出卤便失信解了合约,可见他性格的反复无常;王余秀以最低价格卖给他河山井时,他却临时变卦、落井下石,不算是光明行径。他不相信女儿丹桂所说的“民主”与“科学”,不赞同她把国家称作“祖国”,他认为过去的国家是皇帝的,而今的国家是总统的,和民众毫不相干。种种迹象更是表明,像他一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诸多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但另一面,他又和寻常一样,希望过着安稳的日子,女儿健康成长,无灾无难。开头至结尾,颜三慎的人格特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战事漠不关心、置身度外,到最后幡然醒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投身于壮怀激烈的抗日斗争中。“兴家先保国,有国才有小家业”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旋律终于通过主人公思想认识的转变以及其他人物的烘托彰显。

除此之外,王余秀和颜丹桂的形象刻画也可圈可点。她们都深明大义,把国家存亡置于一切之上,甚至不在乎一切的牺牲,为抗战奔走,实在是印证了那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俗语。就连反动派胡查理也被刻的惟妙惟肖,他那崇洋媚外的嘴脸和假仁假义的腔调最是令人忍俊不禁了,然而笑过了,心里又涌起一阵阵悲凉。

不得不说,剧本的编写是另一个出彩的地方。“丹桂”、“燊海”、“长土”、“大安”都是自贡的地名,可见编剧是苦心孤诣,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唤醒大家心中的同一份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另外,整部剧的台词除了合辙押韵这一最大特点,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例如“跑趟趟”、“哦豁”、“相因”、“面带宝相,心中嘹亮”、“吹糠见米,等米下锅”,此处只是举一隅,做抛砖引玉之用。这些非身临其境不知其旨趣,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此剧的艺术感染力,并向人民大众揭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真谛。

将近一个时辰的戏即将谢幕,我却只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观影厅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了,就像从来没有熄灭过,前前后后的观众在暖色微醺的光里,像潮水一样从出口缓缓离去。被故事的壮怀激烈和情感的汹涌起伏夹击的我,却热泪盈眶,纹丝未动的停在原地......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