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一戏一评•专家评论”(六)
   发布时间:2019-08-16    点击:4924

圆熟的果实自能由枝头或笔头坠落

——小说廖时香和他的川剧现代戏《惊蛰》

 


刚接到自贡市文联廖时香的川剧现代戏《惊蛰》剧本时,一看剧名,是别人取过的,不怎么新鲜,初看剧本,有些雷同的生活经验拼贴成的反腐题材像一只灰鸟儿在时明时暗的天空中飞翔,不怎么吸引人,再仔细阅读,却觉得一片绛红的天,太阳半现于地平线上,波光有些梦幻眩目,呈现出一种绚丽、厚朴的艺术风致。几天后,在由省剧目工作室和自贡市文化局及川剧艺术中心联合在成都举办《惊蛰》剧本讨论会上,我(远强)斗胆地说:“廖时香的川剧《惊蛰》是目前我所读到的戏曲现代戏同类题材中最好的一个!”在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上再看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惊蛰》,坚持我说的这个话。

艺术经验不能等同于生活经验,它是植根于生活经验的一种“假托”,生活经验的直接揭露在艺术上实在是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没有相当的心理距离,迫人的现实往往不能写成很丰实厚重的作品。当生活的浮渣沉淀,清纯的艺术经验显露于意识的水面时,圆熟的果实自能由枝头或笔头坠落,这便是思想与艺术的最好成果。

我们不能说廖时香是一位生活经验丰厚的博大的剧作家,相反,他最大的缺憾似乎正是他所表现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戏剧风格的单薄与纤巧,他所急需的正是一份生活与艺术或艺术与生活的经验的深厚与淳朴。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一份感性与理性混合的艺术气质,圆润而晶莹。对于廖时香来说,当生活的叶脉隐潜,而意识逐渐显现时,凡假托的生活意象,在他的文学艺术生活的经验里便会生出一片透明的雾,一阵闪烁的光彩,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惊羡、赞叹不已。

廖时香经历了几十年平静但也有一些波折的生涯后,创作发表了不少深刻而丰盈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及影视剧,近十年来,他勤奋执着,创造力随着丰富的想象向前跃进了,又全身心对戏剧创作充满火焰似的热情,从生活经验与历史镜像里酿造出灼人的酒液——为自贡市所属剧团创作了歌剧《盐神的女儿》、川剧《人迹秋霜》《刘光第》《焚香》《还我河山》《惊蛰》等6部剧作,一部比一部质感、厚重,经过由外而内、由广而深的艺术的煅造与提纯,浆液愈渐浓郁。特别是川剧现代戏《惊蛰》,这是一个剧作家心智成熟的上乘之作,廖时香之前由文学创作转入戏剧特别是川剧创作的青涩足迹在此剧中已不见终影。这是用身体的感官和理智去思索、去向人生投掷的结果,显出一份浑然沉重的生命的肉博,表现出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而深刻的体察和领悟,表达了剧作家的思想与戏剧意象里颇多的生命的辩证,冲击与跳动,我们可从各种角度去感觉时代及历史风雨怎样在《惊蛰》中表现为犹如一座潜伏火山似的特殊的深沉或凸现,传奇性或戏剧性的光彩,一些深沉的独异的情感风格,甚至是思想与精神的特立风格,一连串生命的内在的跳跃与新生,等等。

如今有许多人只为外在的表面的抽象意识与单调现象所吸引,许多剧作家也只是浮光掠影地感受生活,在自然而单纯的抒情中歌唱日常生活的灿烂阳光,怡然自乐,整体上缺乏一种自觉的精神意识与一份超越的或深沉的思想穿透力,一种戏剧诗人的精神风格,而仅由这“人”的风格才能生长出来的戏剧诗人的气质。没有这个自觉的自我提升及完成,戏剧诗多只是僵死的教条与无血肉生命的塑像。可以说,作为一位比较成熟的创作者、忠诚于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良心的剧作家,廖时香能够秉持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不断蓄积内在力量,用爱与恨的凝结和肉体的感觉体现外物,用自我的、间接的或直接的生活经验与内在情感同化又贯穿了外在的一切,以实现剧作家自己所需要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与自我完成,一种生活的纯化与凝练,甚至它的高扬与深化。于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体会,于是能透过生活经验的表象而探索到较深的思想本质,政治上与艺术日臻成熟,因而,也能力透纸背,书写出一系列我们时代所孕育的个人乃至民族的历史悲喜剧来。

总的来说,廖时香剧作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简捷的回答是:生活经验向戏剧经验的真朴升华、情节模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创新、传统艺术美与现代表现性艺术的恰巧触融,多种情感张力及戏剧感染力的营构铺陈,戏剧时空与戏剧意象的精巧处置……或者说,一箭数雕。从川剧《人迹秋霜》《刘光第》《焚香》《还我河山》《惊蛰》这些原创剧目的整体风格及美的品质来看,也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说廖时香打破了人们曾经担心魏明伦调离之后自贡市川剧编剧无来者的窘局。

当今时代表现出许多浮躁,莫名的功利意识占据着人们的心底,但这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历史时代,它要求一切属于这时代的严肃的声音。严肃应该是一种信心的坚定与真挚的坚持。而历史,必须通过人的特殊的真挚气质,个人的特殊风格,才能留下深沉的历史时代的足音。没有个人的人性思辨、人性光彩,历史时代的映现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川剧《惊蛰》中不就感觉到了吗——当历史时代的阳光通过人性的三棱镜而映现、凝结时,艺术的粘合里就能产生各自的极致,戏剧里就能有穿透灵魂的生命的真实跃动?!

成熟的作品,耐人回味的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应该是积极地能把无意识或杂乱的情感提高为自觉的理性的作品,让人久久回味与思索,并不是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把痛苦的悲愤的情感宣泄出去的‘泄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把情感升华或凝定为坚实的理智。但清晰的理智仍必须在丰富而凝练的感情里找到透彻澄明的表达和呈现,因为艺术作品自身原本就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组织。川剧现代戏《惊蛰》对这有着较好的诠释和演绎,可以说,剧中那些忽而来袭的事件,如“桥的垮塌”“故友相遇”“偶像坍塌”等,随作者的情感把持可以化为静止的隐喻,空间缩小,时间踌躇,意识凝结隐喻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意象,犹如一座座潜伏的火山,站在上面可以感觉到一份灼热的情感,热烈的情绪像岩浆在它里面激荡,但它却仍然看上去是有些平静的,比较含蓄而不完全外露,凝练里蕴藏着无限的生命。

只有生活经验沉入潜意识的底层,去芜存精,把生命的进化也看成是它的抽象化或象征化,而以自然的隐喻或戏剧意象的姿态,浮现于思想意识之中,表面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有深厚暗示力、穿透力的戏剧文学经验,它只拨动一点,便能引起戏剧叙事的全般反应。川剧《惊蛰》中那几个大小物件如“桥”“大磐石”“带血的入党申请书”等的隐喻,特别是那个有点诡谲的时间节点“惊蛰”的意象营构——“惊蛰时节,雷声轰轰,蛰虫惊而出走,万物欲而变化生长”,乃至剧的开幕与结尾那首一语双关的童谣合唱——“雷轰轰、听惊蛰,二月雨水浇花叶。地上干草转青色,毛虫醒来变蝴蝶。待到九九艳阳天,又是人间好时节……”都显出其聚焦的姿态里有无数思想与生命的触手伸向前前后后,必会是广大社会史、思想史之蛛网里的一点,捕捉着来往熙攘的气流,它捕捉到了人类中的两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即剧中两个主——由青年到老年的甘草和冉启明——“两种人生“两种信仰“两种命运”,以及故事中“两个时空”“两座桥梁”的戏剧呈现,碰撞和冲突,形成一片阔大的波谷,在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的寻求中形成人性的跌荡与煎熬,透析灵与肉,以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想当年,数九寒天也只能抱着羊肚子取暖的小甘草,在惊蛰之日惶惶逃婚的危机时刻,被共产党某南下工作团七分队队长冉启明等搭救并获得新生,淳朴的小甘草心中便视冉启明等为再生父母、好哥哥好姐姐,产生了传奇般梦幻的瑰丽色彩,真心地认为冉启明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冉启明,他是革命火焰里的英勇人物,他是天上的一颗启明星,带给她光明,带给她温暖,带给她希望。在冉启明等的指引和教导下,甘草把党的宗旨和信念铭记在心,直到时间已逝,容颜已改,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从历史中走过来的甘草对党的事业的追求从没有改变初衷,革命理想主义的信念坚如磐石。可又曾想到,六十多年后的再一个惊蛰日,新建大桥剪彩之时突然诡谲地坍塌,而那个塌桥悲剧的制造者就是当年搭救她并用血肉身体给她铺桥的共产党工作队队长冉启明、好哥哥冉启明,现在的省上领导冉启明……浮生如梦,展卷重逢,两位故友在大磐石下相遇百感交集,爱恨交加,整个世界在甘草的脚下轰然震动着,在冉启明的眼里心里急剧晃动着,时空穿越,意识之流莫测交织,相顾无言泪千行,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此逼真地沉浸在同一情感里,早春的柔和空气像是整个的凝住了,甘草的心因冉启明的蜕变掉色而破碎了——“你救我水深火热,你救我甘洒热血。你渡我光明桥一座,你是星辰照耀我岁月。追随你,心中信念似铸铁,怀念你,心中旗帜不褪色。昨日梦中指路人,今朝眼前陌生客。音容笑貌依然在,面目全非不认得。甘草一生铭记你,谁知你蜕化已变色。你背弃的昨天我守护,你遗忘的签名我记得……”一片狼籍的零乱的光在浮动,眼前的世界变得那么陌生而遥远,失去的时光再也照不回来了,这突如其来的从云端跌入底谷的精神打击,令甘草的情绪紊乱了,精神将要崩溃了……在这里,不由让人联想到了《牛虻》中亚瑟的那次信仰崩溃。记得一位学者曾讲过自己人生经历中一次特别的精神溃败和觉悟,他说,当1971年社会上纯真而盲目的政治热情达到高潮时,突然爆发了令人震惊的“九一三”事件,他的心理力量受到极大的冲击,当时立刻就类比到了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中亚瑟在获知其母与神父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出生历史之后那样的一种精神崩溃,亚瑟用铁锤狠狠地击碎了床头神龛中的偶像,出走去了南美,13年以后,“他发现被击碎的是他自己”……应该说,像甘草那样的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精神支撑一旦被自己的信念击碎,理想肯定也会坍塌的。如果她能像是亚瑟那样——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戏能如此,这戏理是乎也应该更有些莫测高韬了?如此川剧《惊蛰》也许就会呈现出另一番风景!但是剧作家的笔触在这里犹豫了,踌躇了,没有或许没“胆识进一步深入甘草的内心底里和进行其新的人格塑造……不过,我们这么说,这并不影响这个剧目前的叙事格局和情节走向。

要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不同角色对初心坚守、党性修养的不同态度,这是创作者在这个剧中必须要传达的一个明晰的主题,这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所以接下来,剧作家以“心凛凛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的艺术直觉,将笔力完全深触地探入表现剧中人的主客观世界,让那个羞愧难当、痛悔自责的冉启明在与甘草互为镜像的过程中追悔莫及:“大磐石旁一棵草,她比法官更威烈;法庭只能审罪责,她审判我灵魂震心魄……我是她,启明的星辰光烨烨,我是她,引路的红旗风猎猎;我为她,生命架起一座桥,留下了,她忠诚的信念血凝结。俱往矣……”俱往矣,更是灵魂不得安宁,在与历史与自我为镜鉴的自检自审中,这位老干部声泪俱下,心灵逐渐释怀,获得灵魂的救赎:“大磐石前照初心,自照明镜心痛烲。抚磐石,再回激情飞扬红岁月;抚磐石,敬你风雨不浸似铸铁;抚磐石,伤残的孤雁稍停歇;抚磐石,面对这信念丰碑思罪孽;想一想,为何将你轻抛舍?问一问,孤独的身影何处泊?多想将你放心里,赐给我夕阳一抹霞红色。大磐石啊,不知你拒绝不拒绝?”这位老干部最终悔恨道:“我……当年的初心,早已斑斑锈迹;为人民服务,只是套话一句。”又下决心对甘草说:“我一定会去自首,也一定会回来。”有些迷惘的冉启明暂时得到了甘草的宽宥,在心灵上、道德上达到了复活……当然,这不是那种被喜欢训诫的道德意识唤醒的复活,也不是那种被因其教训的口吻能够败坏戏剧诗的道德的复活,尽管这一心灵与道德的复活仍然显得有点突兀与仓促,有些生硬造作,但我们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必须的戏剧场面。深触的、沉重的,有如宿命一般,虽将是肉体的受罚,却是灵魂的复活与精神的再生,如此地震颤、痛楚、惶惑而又解怀和释然。冉启明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人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生活既可怕又美丽,既残酷又奇妙。我们所谓的存在就是一切事物的阴错阳差的安排吗?把不该享福的人让他享福、不该受苦的人让他受苦吗?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们不可能在永恒的痛苦中偿清罪孽。”

总之川剧《惊蛰》深掘现实,追索历史聚焦为一个没有虚妄的伤感和虚假的情感宣泄的故事,只有更深的坚忍和信念坚定的情绪奔涌。那种叹惜,那种爱恨、那种比爱更疼更暖的痛恨,那种“春天的花朵落在时间后面了”的惋惜,那种尖锐的心灵煎熬,那种不犹豫地果敢的否定与肯定,显示出该剧戏剧叙事的收放自如,任意穿越时空,显示出现代川剧美学表现上强劲的张力。其戏剧性的力量是遒劲而自然的,其戏剧叙述性的倾向亦是明显的,在主题的生成和深化上,表现出超越实用目的的哲理化倾向,高瞻远瞩地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广,一种近似哈姆莱特式的沉思。这聚焦的形象后面,我们感觉剧作家成熟于庄重、严肃的思辨之路上,感悟到戏剧诗人在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中获得了某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超越时空的象征性蕴意。



作者:远强  鄢然

圆熟的果实自能由枝头或笔头坠落

——小说廖时香和他的川剧现代戏《惊蛰》

 


刚接到自贡市文联廖时香的川剧现代戏《惊蛰》剧本时,一看剧名,是别人取过的,不怎么新鲜,初看剧本,有些雷同的生活经验拼贴成的反腐题材像一只灰鸟儿在时明时暗的天空中飞翔,不怎么吸引人,再仔细阅读,却觉得一片绛红的天,太阳半现于地平线上,波光有些梦幻眩目,呈现出一种绚丽、厚朴的艺术风致。几天后,在由省剧目工作室和自贡市文化局及川剧艺术中心联合在成都举办《惊蛰》剧本讨论会上,我(远强)斗胆地说:“廖时香的川剧《惊蛰》是目前我所读到的戏曲现代戏同类题材中最好的一个!”在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上再看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惊蛰》,坚持我说的这个话。

艺术经验不能等同于生活经验,它是植根于生活经验的一种“假托”,生活经验的直接揭露在艺术上实在是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没有相当的心理距离,迫人的现实往往不能写成很丰实厚重的作品。当生活的浮渣沉淀,清纯的艺术经验显露于意识的水面时,圆熟的果实自能由枝头或笔头坠落,这便是思想与艺术的最好成果。

我们不能说廖时香是一位生活经验丰厚的博大的剧作家,相反,他最大的缺憾似乎正是他所表现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戏剧风格的单薄与纤巧,他所急需的正是一份生活与艺术或艺术与生活的经验的深厚与淳朴。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一份感性与理性混合的艺术气质,圆润而晶莹。对于廖时香来说,当生活的叶脉隐潜,而意识逐渐显现时,凡假托的生活意象,在他的文学艺术生活的经验里便会生出一片透明的雾,一阵闪烁的光彩,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惊羡、赞叹不已。

廖时香经历了几十年平静但也有一些波折的生涯后,创作发表了不少深刻而丰盈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及影视剧,近十年来,他勤奋执着,创造力随着丰富的想象向前跃进了,又全身心对戏剧创作充满火焰似的热情,从生活经验与历史镜像里酿造出灼人的酒液——为自贡市所属剧团创作了歌剧《盐神的女儿》、川剧《人迹秋霜》《刘光第》《焚香》《还我河山》《惊蛰》等6部剧作,一部比一部质感、厚重,经过由外而内、由广而深的艺术的煅造与提纯,浆液愈渐浓郁。特别是川剧现代戏《惊蛰》,这是一个剧作家心智成熟的上乘之作,廖时香之前由文学创作转入戏剧特别是川剧创作的青涩足迹在此剧中已不见终影。这是用身体的感官和理智去思索、去向人生投掷的结果,显出一份浑然沉重的生命的肉博,表现出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而深刻的体察和领悟,表达了剧作家的思想与戏剧意象里颇多的生命的辩证,冲击与跳动,我们可从各种角度去感觉时代及历史风雨怎样在《惊蛰》中表现为犹如一座潜伏火山似的特殊的深沉或凸现,传奇性或戏剧性的光彩,一些深沉的独异的情感风格,甚至是思想与精神的特立风格,一连串生命的内在的跳跃与新生,等等。

如今有许多人只为外在的表面的抽象意识与单调现象所吸引,许多剧作家也只是浮光掠影地感受生活,在自然而单纯的抒情中歌唱日常生活的灿烂阳光,怡然自乐,整体上缺乏一种自觉的精神意识与一份超越的或深沉的思想穿透力,一种戏剧诗人的精神风格,而仅由这“人”的风格才能生长出来的戏剧诗人的气质。没有这个自觉的自我提升及完成,戏剧诗多只是僵死的教条与无血肉生命的塑像。可以说,作为一位比较成熟的创作者、忠诚于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良心的剧作家,廖时香能够秉持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不断蓄积内在力量,用爱与恨的凝结和肉体的感觉体现外物,用自我的、间接的或直接的生活经验与内在情感同化又贯穿了外在的一切,以实现剧作家自己所需要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与自我完成,一种生活的纯化与凝练,甚至它的高扬与深化。于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体会,于是能透过生活经验的表象而探索到较深的思想本质,政治上与艺术日臻成熟,因而,也能力透纸背,书写出一系列我们时代所孕育的个人乃至民族的历史悲喜剧来。

总的来说,廖时香剧作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简捷的回答是:生活经验向戏剧经验的真朴升华、情节模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创新、传统艺术美与现代表现性艺术的恰巧触融,多种情感张力及戏剧感染力的营构铺陈,戏剧时空与戏剧意象的精巧处置……或者说,一箭数雕。从川剧《人迹秋霜》《刘光第》《焚香》《还我河山》《惊蛰》这些原创剧目的整体风格及美的品质来看,也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说廖时香打破了人们曾经担心魏明伦调离之后自贡市川剧编剧无来者的窘局。

当今时代表现出许多浮躁,莫名的功利意识占据着人们的心底,但这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历史时代,它要求一切属于这时代的严肃的声音。严肃应该是一种信心的坚定与真挚的坚持。而历史,必须通过人的特殊的真挚气质,个人的特殊风格,才能留下深沉的历史时代的足音。没有个人的人性思辨、人性光彩,历史时代的映现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川剧《惊蛰》中不就感觉到了吗——当历史时代的阳光通过人性的三棱镜而映现、凝结时,艺术的粘合里就能产生各自的极致,戏剧里就能有穿透灵魂的生命的真实跃动?!

成熟的作品,耐人回味的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应该是积极地能把无意识或杂乱的情感提高为自觉的理性的作品,让人久久回味与思索,并不是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把痛苦的悲愤的情感宣泄出去的‘泄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把情感升华或凝定为坚实的理智。但清晰的理智仍必须在丰富而凝练的感情里找到透彻澄明的表达和呈现,因为艺术作品自身原本就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组织。川剧现代戏《惊蛰》对这有着较好的诠释和演绎,可以说,剧中那些忽而来袭的事件,如“桥的垮塌”“故友相遇”“偶像坍塌”等,随作者的情感把持可以化为静止的隐喻,空间缩小,时间踌躇,意识凝结隐喻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意象,犹如一座座潜伏的火山,站在上面可以感觉到一份灼热的情感,热烈的情绪像岩浆在它里面激荡,但它却仍然看上去是有些平静的,比较含蓄而不完全外露,凝练里蕴藏着无限的生命。

只有生活经验沉入潜意识的底层,去芜存精,把生命的进化也看成是它的抽象化或象征化,而以自然的隐喻或戏剧意象的姿态,浮现于思想意识之中,表面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有深厚暗示力、穿透力的戏剧文学经验,它只拨动一点,便能引起戏剧叙事的全般反应。川剧《惊蛰》中那几个大小物件如“桥”“大磐石”“带血的入党申请书”等的隐喻,特别是那个有点诡谲的时间节点“惊蛰”的意象营构——“惊蛰时节,雷声轰轰,蛰虫惊而出走,万物欲而变化生长”,乃至剧的开幕与结尾那首一语双关的童谣合唱——“雷轰轰、听惊蛰,二月雨水浇花叶。地上干草转青色,毛虫醒来变蝴蝶。待到九九艳阳天,又是人间好时节……”都显出其聚焦的姿态里有无数思想与生命的触手伸向前前后后,必会是广大社会史、思想史之蛛网里的一点,捕捉着来往熙攘的气流,它捕捉到了人类中的两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即剧中两个主——由青年到老年的甘草和冉启明——“两种人生“两种信仰“两种命运”,以及故事中“两个时空”“两座桥梁”的戏剧呈现,碰撞和冲突,形成一片阔大的波谷,在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的寻求中形成人性的跌荡与煎熬,透析灵与肉,以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想当年,数九寒天也只能抱着羊肚子取暖的小甘草,在惊蛰之日惶惶逃婚的危机时刻,被共产党某南下工作团七分队队长冉启明等搭救并获得新生,淳朴的小甘草心中便视冉启明等为再生父母、好哥哥好姐姐,产生了传奇般梦幻的瑰丽色彩,真心地认为冉启明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冉启明,他是革命火焰里的英勇人物,他是天上的一颗启明星,带给她光明,带给她温暖,带给她希望。在冉启明等的指引和教导下,甘草把党的宗旨和信念铭记在心,直到时间已逝,容颜已改,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从历史中走过来的甘草对党的事业的追求从没有改变初衷,革命理想主义的信念坚如磐石。可又曾想到,六十多年后的再一个惊蛰日,新建大桥剪彩之时突然诡谲地坍塌,而那个塌桥悲剧的制造者就是当年搭救她并用血肉身体给她铺桥的共产党工作队队长冉启明、好哥哥冉启明,现在的省上领导冉启明……浮生如梦,展卷重逢,两位故友在大磐石下相遇百感交集,爱恨交加,整个世界在甘草的脚下轰然震动着,在冉启明的眼里心里急剧晃动着,时空穿越,意识之流莫测交织,相顾无言泪千行,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此逼真地沉浸在同一情感里,早春的柔和空气像是整个的凝住了,甘草的心因冉启明的蜕变掉色而破碎了——“你救我水深火热,你救我甘洒热血。你渡我光明桥一座,你是星辰照耀我岁月。追随你,心中信念似铸铁,怀念你,心中旗帜不褪色。昨日梦中指路人,今朝眼前陌生客。音容笑貌依然在,面目全非不认得。甘草一生铭记你,谁知你蜕化已变色。你背弃的昨天我守护,你遗忘的签名我记得……”一片狼籍的零乱的光在浮动,眼前的世界变得那么陌生而遥远,失去的时光再也照不回来了,这突如其来的从云端跌入底谷的精神打击,令甘草的情绪紊乱了,精神将要崩溃了……在这里,不由让人联想到了《牛虻》中亚瑟的那次信仰崩溃。记得一位学者曾讲过自己人生经历中一次特别的精神溃败和觉悟,他说,当1971年社会上纯真而盲目的政治热情达到高潮时,突然爆发了令人震惊的“九一三”事件,他的心理力量受到极大的冲击,当时立刻就类比到了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中亚瑟在获知其母与神父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出生历史之后那样的一种精神崩溃,亚瑟用铁锤狠狠地击碎了床头神龛中的偶像,出走去了南美,13年以后,“他发现被击碎的是他自己”……应该说,像甘草那样的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精神支撑一旦被自己的信念击碎,理想肯定也会坍塌的。如果她能像是亚瑟那样——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戏能如此,这戏理是乎也应该更有些莫测高韬了?如此川剧《惊蛰》也许就会呈现出另一番风景!但是剧作家的笔触在这里犹豫了,踌躇了,没有或许没“胆识进一步深入甘草的内心底里和进行其新的人格塑造……不过,我们这么说,这并不影响这个剧目前的叙事格局和情节走向。

要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不同角色对初心坚守、党性修养的不同态度,这是创作者在这个剧中必须要传达的一个明晰的主题,这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所以接下来,剧作家以“心凛凛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的艺术直觉,将笔力完全深触地探入表现剧中人的主客观世界,让那个羞愧难当、痛悔自责的冉启明在与甘草互为镜像的过程中追悔莫及:“大磐石旁一棵草,她比法官更威烈;法庭只能审罪责,她审判我灵魂震心魄……我是她,启明的星辰光烨烨,我是她,引路的红旗风猎猎;我为她,生命架起一座桥,留下了,她忠诚的信念血凝结。俱往矣……”俱往矣,更是灵魂不得安宁,在与历史与自我为镜鉴的自检自审中,这位老干部声泪俱下,心灵逐渐释怀,获得灵魂的救赎:“大磐石前照初心,自照明镜心痛烲。抚磐石,再回激情飞扬红岁月;抚磐石,敬你风雨不浸似铸铁;抚磐石,伤残的孤雁稍停歇;抚磐石,面对这信念丰碑思罪孽;想一想,为何将你轻抛舍?问一问,孤独的身影何处泊?多想将你放心里,赐给我夕阳一抹霞红色。大磐石啊,不知你拒绝不拒绝?”这位老干部最终悔恨道:“我……当年的初心,早已斑斑锈迹;为人民服务,只是套话一句。”又下决心对甘草说:“我一定会去自首,也一定会回来。”有些迷惘的冉启明暂时得到了甘草的宽宥,在心灵上、道德上达到了复活……当然,这不是那种被喜欢训诫的道德意识唤醒的复活,也不是那种被因其教训的口吻能够败坏戏剧诗的道德的复活,尽管这一心灵与道德的复活仍然显得有点突兀与仓促,有些生硬造作,但我们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必须的戏剧场面。深触的、沉重的,有如宿命一般,虽将是肉体的受罚,却是灵魂的复活与精神的再生,如此地震颤、痛楚、惶惑而又解怀和释然。冉启明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人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生活既可怕又美丽,既残酷又奇妙。我们所谓的存在就是一切事物的阴错阳差的安排吗?把不该享福的人让他享福、不该受苦的人让他受苦吗?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们不可能在永恒的痛苦中偿清罪孽。”

总之川剧《惊蛰》深掘现实,追索历史聚焦为一个没有虚妄的伤感和虚假的情感宣泄的故事,只有更深的坚忍和信念坚定的情绪奔涌。那种叹惜,那种爱恨、那种比爱更疼更暖的痛恨,那种“春天的花朵落在时间后面了”的惋惜,那种尖锐的心灵煎熬,那种不犹豫地果敢的否定与肯定,显示出该剧戏剧叙事的收放自如,任意穿越时空,显示出现代川剧美学表现上强劲的张力。其戏剧性的力量是遒劲而自然的,其戏剧叙述性的倾向亦是明显的,在主题的生成和深化上,表现出超越实用目的的哲理化倾向,高瞻远瞩地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广,一种近似哈姆莱特式的沉思。这聚焦的形象后面,我们感觉剧作家成熟于庄重、严肃的思辨之路上,感悟到戏剧诗人在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索中获得了某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超越时空的象征性蕴意。



作者:远强  鄢然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