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与研究
《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前言
作者:李祥林    发布时间:2012-04-02    点击:5751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首要任务。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世纪转换之际,从世界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方兴未艾。在此大背景下,对包括有“国粹”之称的中华戏曲在内的本土传统艺术现状的审视和研究,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课题。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行走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中国戏曲也从新时期走到后新时期再经历了世纪转换,留下诸多值得我们从学理层面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书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戏曲为主视点,立足当代学术理念,面向当代艺坛现实,运用多维知识及视角考察、剖析、阐释和反思戏曲艺术在当今中国的存在态势和命运轨迹,从而为大家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戏曲脉动,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本土戏曲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就类型言,当今中国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较之话剧研究,戏曲研究是相对薄弱环节;较之古典戏曲研究,当代戏曲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相比之下,由于某种不成文的惯性,从百姓大众到当代传媒再到学术研究,人们对话剧的关注和谈论明显要比对戏曲热情得多,这从对新时期剧坛先锋浪潮迄今未休的研讨论说中不难看出;不仅如此,在百年以来形成的话剧中心化和戏曲边缘化的思维定势中,以“中国戏剧”或“中国当代戏剧”为著作、论文题目而偏偏使本土戏曲缺席的例子也屡屡有见。这也是本人多年来自觉把研究兴趣更多投向戏曲艺术,主动加入为本土戏曲发言者的行列,并且通过文章、讲座、会议等有意识地为之申辩、呼吁的原因所在。此外,就目前国内戏曲研究领域来看,从高等院校到科研机构,多年来研究者在古典戏曲方面的用力,无论从参与人员还是从已出成果看,显然都超过在当今戏曲方面的用力,这现状亦是行内人有目共睹的。

实际上,涉及当今中国戏曲研究的著作并不太多,有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高义龙和李晓《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余从和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等;专门针对新时期戏曲的,有王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新华出版社,1993)、冉常建《兼容与嬗变: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等。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施旭升主编《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2000)、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胡伟民《导演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等等。这些著作,或侧重于戏曲史的通观,或侧重于某方面的专题,或在对戏剧的论述中兼带戏曲,它们为本书作者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段、以当今戏曲为轴心而多向度展开的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借鉴。

历年来我在戏曲研究上的用力点有二:一是古典戏曲,一是当今戏曲。由于先前工作环境的便利,为我接近后者提供了许多机会,本书实际上凝结着我近二十年来关注舞台、追踪戏曲的研究心得。本书以“五四”以来的中国百年史为背景,在跨世纪的视野中,主要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戏曲实际,从现状考察、历史透视和本体思考等入手,就关涉当今中国戏曲生存及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多视角的学理性反思和探讨,不求撒大网式的面面俱到,但求以题立言、言中有见、见从己出。本书内容如下:第一章世纪回眸,包括“新、旧剧之争的历史闪回”、“世纪末舞台的世纪初情结”、“精英独白和大众话语变奏”、“世纪转换和戏曲突围信息”等论题;第二章生存反思,包括“戏曲当代处境的边缘化”、“戏曲当代生存的二元化”、“先锋浪潮中的戏曲探索”、“当下语境中的戏曲评论”等论题;第三章理论观照,包括“信息理论与戏曲创造”、“误读学说与戏曲改编”、“审美前见与戏曲接受”、“大众传播与戏曲影响”等论题;第四章个案析说,包括“‘目连戏’及地域文化”、“‘木兰戏’及中国形象”、“‘样板戏’及女性话题”等论题;第五章学科思考,包括“性别学与戏曲研究”、“民俗学与戏曲研究”、“人类学与戏曲研究”等论题;第六章文化遗产,包括“昆曲的生命流变”、“弋腔的现代启示”、“傩戏的价值发现”、“灯戏的民间存在”等论题。总而言之,本书紧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立足跨学科的理念,多层面和多视角地考察戏曲现状、透视戏曲历史、研究戏曲本体、把握戏曲脉动,努力透过表层看内在地对当今戏曲进行学理性审视和多向度认知。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态势审视、世纪初文化论争和世纪末戏曲情结、新时期探索戏曲和前卫话剧比较、转型期戏曲生存格局考察、大众传播背景下的戏曲存在、戏曲边缘化处境的深层透视、跨学科视野中戏曲学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戏曲话题等等,以及借鉴当代学术理论对有关戏曲创作、改编、表演、接受、研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乃是重心所在。

平心而论,就目前国内报刊发表的为数不算少的文章来看,对于当今戏曲,往往作现象层面的观察、描述和论说的较多,而真正学理性的思考则须强化和深化。当然,这跟当今语境下戏曲创作领域本身诸象纷呈而不易把握的现状有关。此外,单从文学角度研究当今戏曲的论著固然有之,但就戏曲这门综合艺术来说,以创作为主而结合编、导、演、观、评乃至有关戏曲舞台和戏曲生存诸方面因素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综合性审视,也有待拓展和加强。戏曲是包含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综合性艺术,当今中国戏曲研究不应该是脱离编、导、演、观、评乃至有关戏曲舞台及生存诸方面因素的悬空式研究,而本书作者以戏曲艺术为主视点的“多维”或“多角度”探讨思路即由此确定。在具体方法上,本书以论为主而史论兼顾,个案分析与宏观审视结合,外部考察与内部探讨结合,现状研究与理论思考结合,并且在考察当今戏曲艺术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视角的运用,以期在多向度思考中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戏曲脉动,就本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我的研究心得。

 

(《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李祥林著,巴蜀书社出版)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首要任务。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世纪转换之际,从世界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方兴未艾。在此大背景下,对包括有“国粹”之称的中华戏曲在内的本土传统艺术现状的审视和研究,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课题。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行走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中国戏曲也从新时期走到后新时期再经历了世纪转换,留下诸多值得我们从学理层面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书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戏曲为主视点,立足当代学术理念,面向当代艺坛现实,运用多维知识及视角考察、剖析、阐释和反思戏曲艺术在当今中国的存在态势和命运轨迹,从而为大家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戏曲脉动,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本土戏曲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就类型言,当今中国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较之话剧研究,戏曲研究是相对薄弱环节;较之古典戏曲研究,当代戏曲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相比之下,由于某种不成文的惯性,从百姓大众到当代传媒再到学术研究,人们对话剧的关注和谈论明显要比对戏曲热情得多,这从对新时期剧坛先锋浪潮迄今未休的研讨论说中不难看出;不仅如此,在百年以来形成的话剧中心化和戏曲边缘化的思维定势中,以“中国戏剧”或“中国当代戏剧”为著作、论文题目而偏偏使本土戏曲缺席的例子也屡屡有见。这也是本人多年来自觉把研究兴趣更多投向戏曲艺术,主动加入为本土戏曲发言者的行列,并且通过文章、讲座、会议等有意识地为之申辩、呼吁的原因所在。此外,就目前国内戏曲研究领域来看,从高等院校到科研机构,多年来研究者在古典戏曲方面的用力,无论从参与人员还是从已出成果看,显然都超过在当今戏曲方面的用力,这现状亦是行内人有目共睹的。

实际上,涉及当今中国戏曲研究的著作并不太多,有张庚主编《当代中国戏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高义龙和李晓《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余从和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等;专门针对新时期戏曲的,有王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新华出版社,1993)、冉常建《兼容与嬗变: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等。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施旭升主编《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2000)、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胡伟民《导演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等等。这些著作,或侧重于戏曲史的通观,或侧重于某方面的专题,或在对戏剧的论述中兼带戏曲,它们为本书作者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段、以当今戏曲为轴心而多向度展开的中国戏曲研究提供了借鉴。

历年来我在戏曲研究上的用力点有二:一是古典戏曲,一是当今戏曲。由于先前工作环境的便利,为我接近后者提供了许多机会,本书实际上凝结着我近二十年来关注舞台、追踪戏曲的研究心得。本书以“五四”以来的中国百年史为背景,在跨世纪的视野中,主要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戏曲实际,从现状考察、历史透视和本体思考等入手,就关涉当今中国戏曲生存及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多视角的学理性反思和探讨,不求撒大网式的面面俱到,但求以题立言、言中有见、见从己出。本书内容如下:第一章世纪回眸,包括“新、旧剧之争的历史闪回”、“世纪末舞台的世纪初情结”、“精英独白和大众话语变奏”、“世纪转换和戏曲突围信息”等论题;第二章生存反思,包括“戏曲当代处境的边缘化”、“戏曲当代生存的二元化”、“先锋浪潮中的戏曲探索”、“当下语境中的戏曲评论”等论题;第三章理论观照,包括“信息理论与戏曲创造”、“误读学说与戏曲改编”、“审美前见与戏曲接受”、“大众传播与戏曲影响”等论题;第四章个案析说,包括“‘目连戏’及地域文化”、“‘木兰戏’及中国形象”、“‘样板戏’及女性话题”等论题;第五章学科思考,包括“性别学与戏曲研究”、“民俗学与戏曲研究”、“人类学与戏曲研究”等论题;第六章文化遗产,包括“昆曲的生命流变”、“弋腔的现代启示”、“傩戏的价值发现”、“灯戏的民间存在”等论题。总而言之,本书紧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立足跨学科的理念,多层面和多视角地考察戏曲现状、透视戏曲历史、研究戏曲本体、把握戏曲脉动,努力透过表层看内在地对当今戏曲进行学理性审视和多向度认知。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创作态势审视、世纪初文化论争和世纪末戏曲情结、新时期探索戏曲和前卫话剧比较、转型期戏曲生存格局考察、大众传播背景下的戏曲存在、戏曲边缘化处境的深层透视、跨学科视野中戏曲学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戏曲话题等等,以及借鉴当代学术理论对有关戏曲创作、改编、表演、接受、研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乃是重心所在。

平心而论,就目前国内报刊发表的为数不算少的文章来看,对于当今戏曲,往往作现象层面的观察、描述和论说的较多,而真正学理性的思考则须强化和深化。当然,这跟当今语境下戏曲创作领域本身诸象纷呈而不易把握的现状有关。此外,单从文学角度研究当今戏曲的论著固然有之,但就戏曲这门综合艺术来说,以创作为主而结合编、导、演、观、评乃至有关戏曲舞台和戏曲生存诸方面因素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综合性审视,也有待拓展和加强。戏曲是包含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综合性艺术,当今中国戏曲研究不应该是脱离编、导、演、观、评乃至有关戏曲舞台及生存诸方面因素的悬空式研究,而本书作者以戏曲艺术为主视点的“多维”或“多角度”探讨思路即由此确定。在具体方法上,本书以论为主而史论兼顾,个案分析与宏观审视结合,外部考察与内部探讨结合,现状研究与理论思考结合,并且在考察当今戏曲艺术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视角的运用,以期在多向度思考中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戏曲脉动,就本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我的研究心得。

 

(《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李祥林著,巴蜀书社出版)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