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成为英雄的N个瞬间 ——评军旅题材舞剧《第38任班长》
作者:海维清 陈衍伊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1-26    点击:23

诗人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2023年11月3日晚,受导演邀约,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剧场观摩了舞剧《38任班长》录像彩排的非正式演出,新剧献演,先睹为快。

作为现实题材的舞剧作品,《第38任班长》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改编,讲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地震男孩”程强地震后冒死率先空降震区,并打通生命通道的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15名空降兵战士英勇事迹的感召,萌发橄榄绿的英雄梦想。后历经13载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追寻,最终成为英雄的模样——“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的真实故事。

作品在引领观众重温伟大的抗震精神之余,以舞剧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的军魂本色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也由此,演绎出了一个普通孩子怀揣英雄梦想,在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上矢志不渝拼搏不息的故事,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勇于牺牲敢于奋进的满腔热血与豪情。

该剧在创作上,以贴近当下青年群体审美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创作者富于朝气的想象,以结构完整的布局,设计独特的语汇,形象鲜明的表达,为观众呈上了一部近年来在国内难以多见、制作上乘的当代军旅题材舞剧佳作。其创作特点可概括为下三点

“兵味”十足的形象设计

对非部队文工团性质的地方院团而言,演绎军旅题材的舞剧作品,首当其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能否胜任军人的特殊气质并非危言耸听,就连舞蹈史上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首演也曾被质疑“只有娘子没有军”,后来演员们下部队集训,经过再版才成就了最终的红色经典。

而随着前些年部队院团的历史性转变,军人的舞蹈形象似乎就停留在了当年总政治部文工团夏小虎、邱辉、柴明明等一众舞者叱咤舞台的时代。彼时军人跳“军人”是自然而然的表达,而舞剧《第38任班长》(以下简称《班长》)请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从事艺术行业的舞者,如何演绎出军人的形象?

如此,便必然要求在主创团队中,必须要有非常熟悉军营生活的编导和编剧,以便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和设计军人的气质。所幸主创中的两位年轻编导都有着部队生活的经历,士兵的特定身体语言,想必可以信手拈来。但这特定的身体语言若要上升为具体舞剧所用的艺术语言,凝练为一种罗兰·巴特所说的“神话符号学”,则需要通过必要的艺术修辞,使之成为作品中鲜明独特的符号。

在《班长》一剧中,编导设计筛选了表现历任“黄继光班”班长在交接过程中多次重复上、下场的动作,即“三挺三收,一顶一睁军姿步伐,并多次以“白描”手法,通过延迟、停顿的时间处理,使军姿训练“中、正、直、挺”的动作标准充分显现。由此,舞者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兵味”便自然显现。与此同时,在大段群舞舞段的设计与编排中,通过几组聚焦士兵身体质感——协调性、柔韧性与力量感,辅以块状构图和整齐划一的配合,突出士兵训练有素的身体,一丝不苟的纪律,顽强拼搏的精神,立体展示出军人刚毅与坚韧的形象。

此外,另一个贯穿全剧,看似机械重复却实际极具符号意义的设计,就是剧中出现的“豆腐块儿”——叠军被。按照“黄继光班”历来约定俗成的传统,每任班长都要为下铺的“黄继光”床位叠军被。在拆与叠之间,“黄继光班”的一代代班长们开启、交接、结束又开启、交接、结束他们的每一阶段使命。剧中的“豆腐块儿”就成了“黄继光班”战士对黄继光精神身体力行的守护、传承与庚续,这种符号性的表达看似枯燥,却使子弟兵的形象从细微处阐发

新颖、诙谐的当代表达

继往军旅题材的舞剧创作,往往都是从更贴近“神圣叙事”的视角展开,一般在舞台上塑造的军人形象,仿佛生来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肉体与精神。在这些舞蹈中,也往往都是整齐划一的审美形象,呈现出一种严肃、庄重的美学要求。

但在《班长》这部舞剧作品中,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成为一个成长中的士兵,成长中的士兵最终又战胜自我,成为孩子当初心目中英雄的模样。因而,我们看到了士兵的另一面:剧中人物从“孩子晨翔”到“英雄班长晨翔”,这一形象的逐渐确立与完形,其实与当代千千万万普通青年人追求人生梦想的历程“异质同构”。

因此,该剧的叙事立场就似乎从既有的“神圣叙事”走向了它的另一边 ——“世俗叙事”。这一叙事视角的转换,必然与创作主体在创作上以敢于突破的姿态,进行大胆的创新密不可分。

在本剧中,通过情节的巧妙设计,演绎了军事训练、宿舍玩闹、对战决斗、突击营救等军旅生活的不同场景,大量情景式的舞段设计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宿舍片段,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蛋子”聚在宿舍里相互认识、相互介绍,而这个自我介绍的过程就被编排为一段军营宿舍内极具地域风格特色、性格鲜明的民族舞蹈“嘉年华”。其中来自新疆的士兵献上了欢快愉悦的维吾尔族舞蹈系着红丝巾的“铁蛋儿”则扭出了一段憨厚且泼辣的陕北秧歌“十字步”。更有两位来自岭南的战士,用一床被子和一个脸盆,组合演绎了一段灵秀、搞怪的“舞狮”……“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段宿舍“斗舞”充分融合了极富地域色彩的民族舞蹈风格语汇,将战友们的性格刻画的如此幽默、风趣同时也将军营生活渲染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另一个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场景,是新兵拉练之后,士兵们劝倔强苦练的晨翔回宿舍休息的场景。超负荷运动后乳酸堆积的结果,使舞台上的士兵们以步履蹒跚,哆哆嗦嗦的形象呈现于观众面前。他们突发奇想以各具特色的移动方式应对腰腿的僵硬与酸痛:有人勾肩搭背,互相搀扶;有人双脚并拢交替蹦跳形如“僵尸”;还有人“长痛不如短痛”快速冲上楼梯碰倒一大片呲牙咧嘴地叫……这段极为真实、风趣的描写,令同样经历过军旅生涯或舞者生涯的观众们感同身受,忍俊不禁。

“晨翔”是全剧的核心人物,孩童时代的他在地震中萌发“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梦想当全连战士全员做出身体前斜,两手交叉报于胸前,右腿吸起,左脚单脚主力腿“金鸡独立”平衡训练的动作,他锲而不舍,与战友比拼,和自己较量。虽天资不足,但一心争当“兵王”的他,动作中始终带着一股质朴的狠劲,他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历经重重困难却矢志不渝。

一般作品的构思可能就在这里走向叙事的终点那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永远幸福的生活”似乎就可以替换为“晨翔和战友从此实现了自己的空降兵梦想。”然而该剧编剧、导演显然不落俗套,情节在此处才愈发跌宕起伏,誓将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到极致。

在训练的后期科目中,晨翔毫无征兆地遇到了他军旅生涯中前所未遇的困难:空降兵——“恐高症”。面对困难,曾无数次咬紧牙关挺过去的他,终于想要放弃。即便新兵连教官一遍遍指导、鼓励,他却始终难以战胜“恐高”的心理,任凭教官一遍遍重新给他把军帽戴上,却又一次次地被晨翔脱下。在一脱一戴之间,仿佛他真的无法逾越自我的极限,甚至想要接受自己的平庸,以至于使素来严厉的教官都灰心失望地离开。

剧到此处,笔者不禁自问,“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多少人是倒在了距离理想仅一步之遥的地方?而又有多少人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

万念俱灰的晨翔忽而想起这一路的追寻,回忆起他孩童时在地震中遇到的冒死跃下的空降兵英雄。受他们的鼓舞,他仿佛被英雄们托举着,从高高的跳台跃下……终于,他突破了自己,实现了从孩子到士兵的身份转换。

紧随其后,在紧张的高空演练中,晨翔与“兵王”战友纵身跃下然而死神此时也已经向他们逼近,伞绳缠绕的特情在高空突然发生,晨翔与战友极速坠落。在短短几十秒内,高度从几千米降到几百米,空气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千钧一发之际,为拯救战友,晨翔选择割断自己的伞绳,极速坠地……英雄或许不是爱默生所言比他人多勇敢了五分钟,而可能只是一瞬间。

被救的“兵王”战友心服口服,他也认识到真正的“兵王”不仅仅具备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意志,还必须要有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至此,孩子成长为士兵,士兵涅槃为英雄。

所以说,舞剧《班长》敢于大胆创新,以真诚、质朴、新颖、诙谐的表达,时时唤起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振,不仅拉近了观众和作品的距离,也为其舞剧的形式语言增添光彩,更引发了剧中人物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共鸣。

时代风尚的视觉传达

孔子说:“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盲。”一部制作上乘的作品,在舞台综合手段的使用上,往往会遵循“少即是多”的行事准则。舞剧《第38任班长》整部作品在舞美设计上便遵循了这样一种思路,并没有如当今诸多舞剧的视觉设计那般繁复。究其原因军旅题材舞剧除了区别于民族舞剧的绚丽色彩,也区别于历史题材古典舞剧的意境创造,因此舞台综合手段的使用必须符合该舞剧内容的基本情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灯光的设计与使用之中。

作品中较为克制顶光和面光的使用,多次出现桥光横向对切或强化舞台后区排以及天幕使用的布光效果,使剧场空间充满新颖别致的视觉体验。此外,在布光的色彩选用上,该剧多以纯色布光或双色布光为主,时尚而又简约的灯光设计,有效地配合着叙事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从视觉传达的层面,做到了情绪烘托、空间切割、时空转换以及叙事推进的语汇功能。

因此,舞剧《班长》的灯光设计颇具时代风尚,符合青年群体对视觉经验的认知与理解,为作品本身增添了更多艺术性和观赏性。

梁启超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黄继光班”的历任班长,一茬又一茬的兵,从军姿到“豆腐块儿”,默默传递着先辈英雄的精神这份传承如今到38任班长晨翔。舞剧《第38任班长》从真实生活中提炼、淬取形象鲜明的人物,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升华。作品以生动入微的白描式刻画,向观众展现了与以往军旅题材“神圣叙事”大有不同的创作思路。作品以“黄继光班”的历史为背景,将军人的舞台形象重新置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勾勒与呈现之中。并藉此由内而外,通过新颖、独特的形式语言,塑造了一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士兵群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现实主义创作本身就很难,而现实主义军旅题材的创作则更难。可贵的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成为一个些许青涩的士兵,而青涩的士兵最终又超越自我,成为孩子心目中英雄的模样。我以为,这之间绝非能一蹴而就,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我们一定需经过那N个瞬间!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诗人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2023年11月3日晚,受导演邀约,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剧场观摩了舞剧《38任班长》录像彩排的非正式演出,新剧献演,先睹为快。

作为现实题材的舞剧作品,《第38任班长》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改编,讲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地震男孩”程强地震后冒死率先空降震区,并打通生命通道的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15名空降兵战士英勇事迹的感召,萌发橄榄绿的英雄梦想。后历经13载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追寻,最终成为英雄的模样——“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的真实故事。

作品在引领观众重温伟大的抗震精神之余,以舞剧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的军魂本色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也由此,演绎出了一个普通孩子怀揣英雄梦想,在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上矢志不渝拼搏不息的故事,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勇于牺牲敢于奋进的满腔热血与豪情。

该剧在创作上,以贴近当下青年群体审美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创作者富于朝气的想象,以结构完整的布局,设计独特的语汇,形象鲜明的表达,为观众呈上了一部近年来在国内难以多见、制作上乘的当代军旅题材舞剧佳作。其创作特点可概括为下三点

“兵味”十足的形象设计

对非部队文工团性质的地方院团而言,演绎军旅题材的舞剧作品,首当其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能否胜任军人的特殊气质并非危言耸听,就连舞蹈史上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首演也曾被质疑“只有娘子没有军”,后来演员们下部队集训,经过再版才成就了最终的红色经典。

而随着前些年部队院团的历史性转变,军人的舞蹈形象似乎就停留在了当年总政治部文工团夏小虎、邱辉、柴明明等一众舞者叱咤舞台的时代。彼时军人跳“军人”是自然而然的表达,而舞剧《第38任班长》(以下简称《班长》)请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从事艺术行业的舞者,如何演绎出军人的形象?

如此,便必然要求在主创团队中,必须要有非常熟悉军营生活的编导和编剧,以便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和设计军人的气质。所幸主创中的两位年轻编导都有着部队生活的经历,士兵的特定身体语言,想必可以信手拈来。但这特定的身体语言若要上升为具体舞剧所用的艺术语言,凝练为一种罗兰·巴特所说的“神话符号学”,则需要通过必要的艺术修辞,使之成为作品中鲜明独特的符号。

在《班长》一剧中,编导设计筛选了表现历任“黄继光班”班长在交接过程中多次重复上、下场的动作,即“三挺三收,一顶一睁军姿步伐,并多次以“白描”手法,通过延迟、停顿的时间处理,使军姿训练“中、正、直、挺”的动作标准充分显现。由此,舞者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兵味”便自然显现。与此同时,在大段群舞舞段的设计与编排中,通过几组聚焦士兵身体质感——协调性、柔韧性与力量感,辅以块状构图和整齐划一的配合,突出士兵训练有素的身体,一丝不苟的纪律,顽强拼搏的精神,立体展示出军人刚毅与坚韧的形象。

此外,另一个贯穿全剧,看似机械重复却实际极具符号意义的设计,就是剧中出现的“豆腐块儿”——叠军被。按照“黄继光班”历来约定俗成的传统,每任班长都要为下铺的“黄继光”床位叠军被。在拆与叠之间,“黄继光班”的一代代班长们开启、交接、结束又开启、交接、结束他们的每一阶段使命。剧中的“豆腐块儿”就成了“黄继光班”战士对黄继光精神身体力行的守护、传承与庚续,这种符号性的表达看似枯燥,却使子弟兵的形象从细微处阐发

新颖、诙谐的当代表达

继往军旅题材的舞剧创作,往往都是从更贴近“神圣叙事”的视角展开,一般在舞台上塑造的军人形象,仿佛生来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肉体与精神。在这些舞蹈中,也往往都是整齐划一的审美形象,呈现出一种严肃、庄重的美学要求。

但在《班长》这部舞剧作品中,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成为一个成长中的士兵,成长中的士兵最终又战胜自我,成为孩子当初心目中英雄的模样。因而,我们看到了士兵的另一面:剧中人物从“孩子晨翔”到“英雄班长晨翔”,这一形象的逐渐确立与完形,其实与当代千千万万普通青年人追求人生梦想的历程“异质同构”。

因此,该剧的叙事立场就似乎从既有的“神圣叙事”走向了它的另一边 ——“世俗叙事”。这一叙事视角的转换,必然与创作主体在创作上以敢于突破的姿态,进行大胆的创新密不可分。

在本剧中,通过情节的巧妙设计,演绎了军事训练、宿舍玩闹、对战决斗、突击营救等军旅生活的不同场景,大量情景式的舞段设计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宿舍片段,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蛋子”聚在宿舍里相互认识、相互介绍,而这个自我介绍的过程就被编排为一段军营宿舍内极具地域风格特色、性格鲜明的民族舞蹈“嘉年华”。其中来自新疆的士兵献上了欢快愉悦的维吾尔族舞蹈系着红丝巾的“铁蛋儿”则扭出了一段憨厚且泼辣的陕北秧歌“十字步”。更有两位来自岭南的战士,用一床被子和一个脸盆,组合演绎了一段灵秀、搞怪的“舞狮”……“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段宿舍“斗舞”充分融合了极富地域色彩的民族舞蹈风格语汇,将战友们的性格刻画的如此幽默、风趣同时也将军营生活渲染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另一个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场景,是新兵拉练之后,士兵们劝倔强苦练的晨翔回宿舍休息的场景。超负荷运动后乳酸堆积的结果,使舞台上的士兵们以步履蹒跚,哆哆嗦嗦的形象呈现于观众面前。他们突发奇想以各具特色的移动方式应对腰腿的僵硬与酸痛:有人勾肩搭背,互相搀扶;有人双脚并拢交替蹦跳形如“僵尸”;还有人“长痛不如短痛”快速冲上楼梯碰倒一大片呲牙咧嘴地叫……这段极为真实、风趣的描写,令同样经历过军旅生涯或舞者生涯的观众们感同身受,忍俊不禁。

“晨翔”是全剧的核心人物,孩童时代的他在地震中萌发“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梦想当全连战士全员做出身体前斜,两手交叉报于胸前,右腿吸起,左脚单脚主力腿“金鸡独立”平衡训练的动作,他锲而不舍,与战友比拼,和自己较量。虽天资不足,但一心争当“兵王”的他,动作中始终带着一股质朴的狠劲,他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历经重重困难却矢志不渝。

一般作品的构思可能就在这里走向叙事的终点那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永远幸福的生活”似乎就可以替换为“晨翔和战友从此实现了自己的空降兵梦想。”然而该剧编剧、导演显然不落俗套,情节在此处才愈发跌宕起伏,誓将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到极致。

在训练的后期科目中,晨翔毫无征兆地遇到了他军旅生涯中前所未遇的困难:空降兵——“恐高症”。面对困难,曾无数次咬紧牙关挺过去的他,终于想要放弃。即便新兵连教官一遍遍指导、鼓励,他却始终难以战胜“恐高”的心理,任凭教官一遍遍重新给他把军帽戴上,却又一次次地被晨翔脱下。在一脱一戴之间,仿佛他真的无法逾越自我的极限,甚至想要接受自己的平庸,以至于使素来严厉的教官都灰心失望地离开。

剧到此处,笔者不禁自问,“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多少人是倒在了距离理想仅一步之遥的地方?而又有多少人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

万念俱灰的晨翔忽而想起这一路的追寻,回忆起他孩童时在地震中遇到的冒死跃下的空降兵英雄。受他们的鼓舞,他仿佛被英雄们托举着,从高高的跳台跃下……终于,他突破了自己,实现了从孩子到士兵的身份转换。

紧随其后,在紧张的高空演练中,晨翔与“兵王”战友纵身跃下然而死神此时也已经向他们逼近,伞绳缠绕的特情在高空突然发生,晨翔与战友极速坠落。在短短几十秒内,高度从几千米降到几百米,空气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千钧一发之际,为拯救战友,晨翔选择割断自己的伞绳,极速坠地……英雄或许不是爱默生所言比他人多勇敢了五分钟,而可能只是一瞬间。

被救的“兵王”战友心服口服,他也认识到真正的“兵王”不仅仅具备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意志,还必须要有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至此,孩子成长为士兵,士兵涅槃为英雄。

所以说,舞剧《班长》敢于大胆创新,以真诚、质朴、新颖、诙谐的表达,时时唤起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振,不仅拉近了观众和作品的距离,也为其舞剧的形式语言增添光彩,更引发了剧中人物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共鸣。

时代风尚的视觉传达

孔子说:“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盲。”一部制作上乘的作品,在舞台综合手段的使用上,往往会遵循“少即是多”的行事准则。舞剧《第38任班长》整部作品在舞美设计上便遵循了这样一种思路,并没有如当今诸多舞剧的视觉设计那般繁复。究其原因军旅题材舞剧除了区别于民族舞剧的绚丽色彩,也区别于历史题材古典舞剧的意境创造,因此舞台综合手段的使用必须符合该舞剧内容的基本情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灯光的设计与使用之中。

作品中较为克制顶光和面光的使用,多次出现桥光横向对切或强化舞台后区排以及天幕使用的布光效果,使剧场空间充满新颖别致的视觉体验。此外,在布光的色彩选用上,该剧多以纯色布光或双色布光为主,时尚而又简约的灯光设计,有效地配合着叙事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从视觉传达的层面,做到了情绪烘托、空间切割、时空转换以及叙事推进的语汇功能。

因此,舞剧《班长》的灯光设计颇具时代风尚,符合青年群体对视觉经验的认知与理解,为作品本身增添了更多艺术性和观赏性。

梁启超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黄继光班”的历任班长,一茬又一茬的兵,从军姿到“豆腐块儿”,默默传递着先辈英雄的精神这份传承如今到38任班长晨翔。舞剧《第38任班长》从真实生活中提炼、淬取形象鲜明的人物,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升华。作品以生动入微的白描式刻画,向观众展现了与以往军旅题材“神圣叙事”大有不同的创作思路。作品以“黄继光班”的历史为背景,将军人的舞台形象重新置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勾勒与呈现之中。并藉此由内而外,通过新颖、独特的形式语言,塑造了一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士兵群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现实主义创作本身就很难,而现实主义军旅题材的创作则更难。可贵的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孩子成为一个些许青涩的士兵,而青涩的士兵最终又超越自我,成为孩子心目中英雄的模样。我以为,这之间绝非能一蹴而就,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我们一定需经过那N个瞬间!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