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与研究
铁血铸铁魂,危难显大义
(——写在四川人艺话剧《铁血西迁》之后)
作者:王淼,成都大学教师,15928023276,326826721@qq.com)    发布时间:2015-09-10    点击:4147


 


继四川省首届艺术节开场戏——《还我河山》之后,《笑娃娃的抗战》、《图云关》、《朝天门》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出一步步推向高潮,今晚的由四川省人艺带来的话剧《铁血西迁》更是将系列演出推向最高潮,可谓好戏连台,令人目不暇接。

卢作孚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抗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被历史所铭记。他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现为重庆合川),早年入同盟会,参加保路运动、五四运动,推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可以说是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拿着《论语》,在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他奋身为国,舍私利顾大局,为军需、民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他,有着积极、现实、教育意义。

四川人艺给我们带来的这场文化大餐,令人出乎意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大浪的冲击下,在日益多元的娱乐方式下,在流行音乐及影视剧的风行下,戏剧事业举步维艰,剧团演出少之又少,观众却感叹看不到一场好戏。笔者数年前在北京居住几年,常到各剧院观戏,如北京人艺的《雷雨》、《李白》、《白鹿原》等,场场爆满,地方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演出较少,但老百姓却有强烈的需求,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

近年来,成都演出逐渐增多,尤其是今年,各类演出竞相登台,令人有康熙年间那种“千余台戏一年看”(出自《成都竹枝词》)的感觉。

《铁血西迁》视角独特,以抗战时期工业、军需物资西迁为背景,着重刻画了卢作孚先生的爱国形象,为我们展现了战时的民生民态,一幕幕戏,犹如一张张画面,“流民图”、“川军出征图”、“保船图”、“同仇敌忾图”一直浮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体现了演员们深刻的艺术功底,也体现了编剧的匠心独具,更体现了导演的思想深刻。

 

“流民图”

大幕开启,电光火石,震耳发聩。霎时之下,遍地哀鸿。

日本的飞机飞过之处,便是家破人亡,鲜血成河。无辜的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逃难,逃向哪里?就像剧中船商说的,逃到哪里还不一样吗?唇亡齿寒,我们能到哪里去。卢作孚先生登高而呼:从东北逃到华北,从华北逃到南京,从南京逃到武汉;从城市逃到农村,从农村逃到山里。我们终究无路可逃!这是我们的家园,为何要逃跑?

一个父亲带着儿子逃难,儿子走到半路却不愿意走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搬家?八路军后代的死亡,一个三岁的孩子,在战火里死去;一个普通的船夫,被救起之后,始终不相信自己活着,犹如疯魔一般;几名船帮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可当日军的飞机整日盘旋在上空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防线崩塌了!

这一副流民图,都是老百姓,都是小角色,但是都刻画的到位。有句话叫: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一个角色都能出彩,任何一个演员都可以当配角。今晚的演出,我们充分感受到省人艺全院一盘棋的精神,没有哪个人因为是小角色就敷衍了事,没有哪个人因为没有台词就应付差事。

话剧是最贴近现实的戏剧形式,但毕竟是戏剧,所以在表演中必须把握一个度,大多数小角色都把握较好,能够从艺术出发,“宁要九十九,不要一百一”,但还是存在一些过火的问题,过犹不及,尽管是激情剧,仍需克制,才能显出艺术性,否则就成了洒狗血了。

 

                      “川军出征图”

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据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这是不能忘记的,也是必须纪念的。

 剧中川军将领以四川话上演,颇有本色意味,也较真实的反映出川军出川的肝胆气魄。川军在剧中出现数次,最后一次是出征,令人过目难忘。川军将领自带酒、碗,却是为自己饯行,大缸酒、粗瓷碗,大碗喝酒一饮而尽,饮完之后却是醺醺欲醉,痛哭流涕。真一个侠骨柔肠啊!

川军那一跪,令人泪下!手执“死”字旗,轰然跪倒,拜别家乡父老,自是再难相见,但不抗日,国破家亡更惨然。大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这边是当年川军的真实写照。

不足之处在于演员缺少军事训练,在步伐、行动上略显单薄。

                       

 “保船图”

   国民党军委会数次下令,由于南京、武汉不断失守,宜昌的商船必须尽快炸沉,不给日军留下,也便是“焦土政策”。此法不见得是上法,当然也是无奈之举,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当国军将领最后接到军委会关于停止沉船,全力配合卢作孚先生的时候,铁骨铮铮的军人竟然潸然泪下,令人唏嘘。

  这场戏是卢先生的重点场次,前后有两次争论。第一次,和国军将领据理力争,绝不沉船,因为卢先生知道沉船将是绝望,军民再无任何希望;有了船只就有了可能。即使被误解为了私利也在所不惜。其他商人不愿意沉船一开始当然不仅仅是顾大局,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都有小算盘。卢先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军事、经济、交通上为将领解释,最后甚至愿意赴上军事法庭。方勇老师将卢先生那种凛然大义,慷慨陈词,舍己忘家的状态拿捏的十分到位,不温不火。既不方寸大乱,又不轻易屈服。有商人的睿智,更有川人的正气。

 第二次,电报机是一个很好的道具,恰如其分的将剧情抽丝剥茧般展现给观众。让剧情虽然进展有着戏剧化,但又不显得突兀。卢先生在这场戏主要表现是沉着和冷静,方勇先生把握的很到位,尤其是最后的电报,他急遽上前,却迟疑一下,果断的说声:念。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比直接拿来读完再做戏,更能让人接受,在艺术上更高一个档次。这种冷峻和果敢在现今的男演员里是为数不多的,如同陈道明的“康熙”、濮存昕的“李白”。方勇老师对戏的把握属于胸有成竹的类型,不为戏所牵,能带着演员一起走。既能显出个性,又不泯灭共性。

第二次的坚持,和国军将领一起将意见直接呈委员长,他口述电报的几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寥寥几句,但是落地有声,抑扬顿挫,徐疾有度。

“保船图”令卢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有血有肉,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塑造。

 

结语

编剧的视角是独到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力,不虚浮;导演有着深刻的思想,能从深处去挖掘人物内在的东西,演员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实力;演员团结一致,如同出川的将士,同仇敌忾。

美中不足的是音响声音过大,已经超出观众承受范围;减少群戏的出现,凸出主要人物,让戏更精炼。


 

 


 


继四川省首届艺术节开场戏——《还我河山》之后,《笑娃娃的抗战》、《图云关》、《朝天门》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出一步步推向高潮,今晚的由四川省人艺带来的话剧《铁血西迁》更是将系列演出推向最高潮,可谓好戏连台,令人目不暇接。

卢作孚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抗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被历史所铭记。他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现为重庆合川),早年入同盟会,参加保路运动、五四运动,推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可以说是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拿着《论语》,在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他奋身为国,舍私利顾大局,为军需、民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他,有着积极、现实、教育意义。

四川人艺给我们带来的这场文化大餐,令人出乎意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大浪的冲击下,在日益多元的娱乐方式下,在流行音乐及影视剧的风行下,戏剧事业举步维艰,剧团演出少之又少,观众却感叹看不到一场好戏。笔者数年前在北京居住几年,常到各剧院观戏,如北京人艺的《雷雨》、《李白》、《白鹿原》等,场场爆满,地方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演出较少,但老百姓却有强烈的需求,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

近年来,成都演出逐渐增多,尤其是今年,各类演出竞相登台,令人有康熙年间那种“千余台戏一年看”(出自《成都竹枝词》)的感觉。

《铁血西迁》视角独特,以抗战时期工业、军需物资西迁为背景,着重刻画了卢作孚先生的爱国形象,为我们展现了战时的民生民态,一幕幕戏,犹如一张张画面,“流民图”、“川军出征图”、“保船图”、“同仇敌忾图”一直浮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体现了演员们深刻的艺术功底,也体现了编剧的匠心独具,更体现了导演的思想深刻。

 

“流民图”

大幕开启,电光火石,震耳发聩。霎时之下,遍地哀鸿。

日本的飞机飞过之处,便是家破人亡,鲜血成河。无辜的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逃难,逃向哪里?就像剧中船商说的,逃到哪里还不一样吗?唇亡齿寒,我们能到哪里去。卢作孚先生登高而呼:从东北逃到华北,从华北逃到南京,从南京逃到武汉;从城市逃到农村,从农村逃到山里。我们终究无路可逃!这是我们的家园,为何要逃跑?

一个父亲带着儿子逃难,儿子走到半路却不愿意走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搬家?八路军后代的死亡,一个三岁的孩子,在战火里死去;一个普通的船夫,被救起之后,始终不相信自己活着,犹如疯魔一般;几名船帮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可当日军的飞机整日盘旋在上空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防线崩塌了!

这一副流民图,都是老百姓,都是小角色,但是都刻画的到位。有句话叫: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一个角色都能出彩,任何一个演员都可以当配角。今晚的演出,我们充分感受到省人艺全院一盘棋的精神,没有哪个人因为是小角色就敷衍了事,没有哪个人因为没有台词就应付差事。

话剧是最贴近现实的戏剧形式,但毕竟是戏剧,所以在表演中必须把握一个度,大多数小角色都把握较好,能够从艺术出发,“宁要九十九,不要一百一”,但还是存在一些过火的问题,过犹不及,尽管是激情剧,仍需克制,才能显出艺术性,否则就成了洒狗血了。

 

                      “川军出征图”

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据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这是不能忘记的,也是必须纪念的。

 剧中川军将领以四川话上演,颇有本色意味,也较真实的反映出川军出川的肝胆气魄。川军在剧中出现数次,最后一次是出征,令人过目难忘。川军将领自带酒、碗,却是为自己饯行,大缸酒、粗瓷碗,大碗喝酒一饮而尽,饮完之后却是醺醺欲醉,痛哭流涕。真一个侠骨柔肠啊!

川军那一跪,令人泪下!手执“死”字旗,轰然跪倒,拜别家乡父老,自是再难相见,但不抗日,国破家亡更惨然。大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这边是当年川军的真实写照。

不足之处在于演员缺少军事训练,在步伐、行动上略显单薄。

                       

 “保船图”

   国民党军委会数次下令,由于南京、武汉不断失守,宜昌的商船必须尽快炸沉,不给日军留下,也便是“焦土政策”。此法不见得是上法,当然也是无奈之举,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当国军将领最后接到军委会关于停止沉船,全力配合卢作孚先生的时候,铁骨铮铮的军人竟然潸然泪下,令人唏嘘。

  这场戏是卢先生的重点场次,前后有两次争论。第一次,和国军将领据理力争,绝不沉船,因为卢先生知道沉船将是绝望,军民再无任何希望;有了船只就有了可能。即使被误解为了私利也在所不惜。其他商人不愿意沉船一开始当然不仅仅是顾大局,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都有小算盘。卢先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军事、经济、交通上为将领解释,最后甚至愿意赴上军事法庭。方勇老师将卢先生那种凛然大义,慷慨陈词,舍己忘家的状态拿捏的十分到位,不温不火。既不方寸大乱,又不轻易屈服。有商人的睿智,更有川人的正气。

 第二次,电报机是一个很好的道具,恰如其分的将剧情抽丝剥茧般展现给观众。让剧情虽然进展有着戏剧化,但又不显得突兀。卢先生在这场戏主要表现是沉着和冷静,方勇先生把握的很到位,尤其是最后的电报,他急遽上前,却迟疑一下,果断的说声:念。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比直接拿来读完再做戏,更能让人接受,在艺术上更高一个档次。这种冷峻和果敢在现今的男演员里是为数不多的,如同陈道明的“康熙”、濮存昕的“李白”。方勇老师对戏的把握属于胸有成竹的类型,不为戏所牵,能带着演员一起走。既能显出个性,又不泯灭共性。

第二次的坚持,和国军将领一起将意见直接呈委员长,他口述电报的几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寥寥几句,但是落地有声,抑扬顿挫,徐疾有度。

“保船图”令卢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有血有肉,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塑造。

 

结语

编剧的视角是独到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力,不虚浮;导演有着深刻的思想,能从深处去挖掘人物内在的东西,演员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实力;演员团结一致,如同出川的将士,同仇敌忾。

美中不足的是音响声音过大,已经超出观众承受范围;减少群戏的出现,凸出主要人物,让戏更精炼。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