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推介
时空转换中的舞台艺术融合——评十二幕朗诵剧《诗人毛泽东》
作者:张用生    发布时间:2012-04-02    点击:6410

圣约翰•欧维思说:“一出戏应该是一个活的机体,活到任何一处遭到割裂后便会流血的程度!”甘光地先生创作的《诗人毛泽东》便是这样一个艺术活体。这个有机的活的整体,是如何造成的呢?是否只通过作者强烈的情感,赋予作品生命,或者说还有其他因素。笔者认为甘光地先生能成功地创作出这部大型朗诵剧《诗人毛泽东》,并能获得全国第六届戏剧文学三等奖,是有多种因素的,本文拟作一个初步分析。

一、 诗化的情感语言是全剧之魂。

本剧被作者定型为朗诵剧,朗诵型语言的诗化是全剧剧情之魂。诗人般的气质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深爱情感;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诗词的解读功底;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一生的详细追索和了解。语言的诗化与作者创作《诗人毛泽东》的初衷和立意是十分吻合的。语言的诗化恰好成为了时空转换在舞台上的有机展现和艺术融合的情感交融剂。使毛泽东漫长的生活时空,在诗化语言的情感融合下,在舞台艺术的结构里自然地转换为舞台空间,以其十二场,每场40分钟的时间,从作者的创意角度,概括地纵览了伟人毛泽东诗化的一生。

1. 创意了伟人毛泽东在舞台的空间视角。作者以毛泽东诗词的时空段,巧妙地转换为舞台空间的艺术氛围段。也就是十二场剧选取了毛泽东诗词人生的十二个时空生活段转换为舞台的十二场空间艺术视角。以舞台艺术的手段来调控生活的时空,那怕少数的生活时空顺序有所改变(时间上错位),而在舞台空间艺术上感觉是一气呵成,有机而逼真,大气而非凡。

2.与其他领袖人物和名人介入的舞台空间,氛围协调,情感厚重。请听第二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罗章龙,萧子升在岳麓山上感慨吟诗:

罗章龙:(面对大山)大哉岳麓,秋山似火,湘江如练。

萧子升:(遥望蓝天)伟哉三楚,千古风流,几多沉浮。

毛泽东:(环顾八荒)快哉吾侪,钟灵毓秀,年少峥嵘。

1918年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与一批热血青年心怀拯救国家的雄心壮志,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本场剧末时,毛泽东向着杨开慧,杨昌济(杨开慧之父)大声朗诵他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杨昌济听后感慨吟诗:“‘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兴吾华夏,靠此后生啊!”在第四场“黄洋界上炮声隆”里,几位领袖人物的对话,设置出一个反围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几位领袖人物的个人生活时空,又和谐地融合在一个共同理想的舞台空间里。

毛泽东:打得好!打得好!这就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毅:我看你们是演了一场‘空城计’。

毛泽东:应该叫‘空山计’。不过我们比诸葛亮强,还有一门迫击炮呀!

朱德:我们井冈山会师之后,已经打退敌人好几次进攻,靠的就是我们指战员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尔后几位领袖人物诗兴大发,以吟诗祝贺反围剿胜利。毛泽东最后吟诵:“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诗的意象化扩张了舞台空间,将生活的时空,一并融进了舞台空间。

二、    剧中诗词是生活空间与舞台空间的虚拟通道。

1. 以毛泽东诗词为全剧的软链条设置了12个场次,实际上作者巧妙的将毛泽东诗词创作变化为既可伸张又可压缩的“艺术软件“,使《诗人毛泽东》在舞台空间的软件里压缩伟人的一生时空,又在这个舞台空间打开这个”艺术软件“,《诗人毛泽东》就随着诗意和整个诗词的空间不断扩延舞台空间。所有从“通道”过来的生活时空,随着艺术和舞台的要求,自然地融合为舞台艺术的空间。笔者认为生活的时空是多元化的;舞台的空间是一元化的,(从戏剧特定意义上讲);生活的时空是自然的,舞台的空间是艺术的;生活的时空是自然的;舞台的空间是艺术的。生活的时空要转换为舞台空间,也就是说让自然时空转换为艺术空间;那么,生活的时空要受舞台艺术空间的制约。在艺术的融合下,生活时空才会闪烁在艺术舞台,而通过舞台空间的外延,观众又会领悟生活的时空。在生活时空与舞台时空之间,不能用等号直接链接。

2. 生活的时空与舞台的空间之间虚拟的艺术通道,创造了《诗人毛泽东》的艺术整齐。柏拉图在《高尔吉亚》里说道:“艺术家恰当地安排万物,驱使事物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和谐一致,直到他创造出一个规则有序的整体。”在序幕里,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是全剧开场的“艺术通道“,诗词艺术的意象性、扩张性自然地为即时性的生活时空与舞台空间延伸了一道无形的艺术通道。柏拉图曾说:“艺术是在一定的想象中,在对真实的非常偏执的模仿中产生的,艺术之间也有亲和性。”碑林是诗词艺术与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综合,而它们产生的是壮丽凝固的乐感,它为全剧铺垫了序幕的交响乐,而这个交响乐队就是碑林,群山,彩蝶,杜鹃……。它自然地将生活时空转换到舞台空间,让观众自然走进《诗人毛泽东》。 

3. 艺术通道的音乐穿引。第六场“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开始,舞美出现娄山关全景,天空昏暗,只是北方有隐隐约约的北斗星一闪一闪……女生独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紧接女声齐唱:“湘江畔,你燃起火焰通天亮,号召工农搞革命……”,男声齐唱:“瑞金城,你率领我们打天下,工农掌权好威风……”合唱:“红军是你亲手创,战略是你亲手订……”优美抒情的声乐,自然地将生活时空与艺术空间穿引在舞台上。舞台的“立体读本”在音乐中一页一页地自然开启,让观众赏心悦目。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与其乐音浑宏而磅礴。

三、长生伢是毛泽东乡情通道里的“航标灯”。作者在本剧设置一个特殊人物——长生伢,是颇具艺术匠心的。长生伢在剧中起到特殊作用。

1. 诗剧开启,幕与幕之间的艺术通道是宏观的,而长生伢这个虚拟的人物,全剧性(从头到尾)地介入,对全剧微观的艺术通道有着情感通行的“航标灯”的意义。长生伢是善良的、智慧的,又是民众的,普通的。他的出现,他的道白,都有着他的亮点。亚里斯多德说:“每一种艺术和每一种探寻,以及同样地,每一个行为和追求,都被认为要达到某种善的目的。为此,善就被恰当地宣称为是所有事物的目的。”而长生伢的出现,就是为善(为人民的善)点亮一盏“航标灯“,在全剧里虽然是不起眼一盏灯,但他是艺术的,善良的,美丽的。善就是一种美的行为照耀着星空。

2. 长生伢在全剧处处闪现艺术亮点。1)序幕里的乡情”引线“。从毛泽东诗词碑林的情感里引出伟人毛泽东:

代新(长生伢之孙):爷爷,快来看!这儿长出了一片碑林。

长生伢:(激动)伢子,是这儿育出了一位韶山的好儿子,民族的大英雄啊。是他撒播了这碑林的种子。

代新:您是说毛泽东太爷吗?

长生伢:是的,毛泽东,他称得上一位开天辟地的革命家,经天纬地的政治家,撼天动地的军事家,窥天鉴地的思想家。……

长生伢象“引线”点开了序幕的实与虚。毛泽东从远方云彩中幻化而出,拉开了全剧帷幕。

2)毛泽东的心灵的“乡情树”。长生伢在毛泽东心灵里犹如一株“乡情树”,他带着浓浓的乡情在剧情里淡进淡出。但这株“乡情树”始终吹拂着韶山的风,捎带着桑梓的情。在关键时空里转化到舞台的艺术空间。吹拂着毛泽东的乡风、乡情、民心、民意。比如:

长生伢:石三叔!(称呼毛泽东)文七婆(毛泽东的母亲)不会让你走的。

长生伢:石三叔,我舍不得你走嘛。”(第一场)

长生伢:石三叔!

毛泽东:长生伢,你来啦,七祖婆的病怎样啦?

长生伢:(递过小包)这是七祖婆带给你的辣椒和冬衣。他老人家在长沙来看过医生后,回去好多了。

毛泽东:(轻声叮咛)长生伢,七祖婆的病现在还没有特效药可治。您告诉润莲叔,好生伺候。

长生伢:我知道,石三叔,你放心。”(第二场)

长生伢几乎每场都出现,戏不多,但很关键,在舞台空间里穿引了毛泽东生活时空的乡情、亲情、乡亲、乡缘;以及毛泽东革命的人生见证。他把毛泽东与乡情、乡缘的走向照亮。体现毛泽东的桑梓情怀里种植的大爱、大志、大勇、大智。从韶山走向井冈山,走向遵义,走向延安,走向北京,登上天安门,一轮新中国的太阳照亮普天下。特别是第十二场“梅花欢喜漫天雪”,当长生伢带着他的孙子到中南海给毛泽东拜年的时候,除夕夜,这种乡情、亲情,惊悚心魄,拨动心弦。

四、    生活时空的震撼力融入舞台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1. 毛泽东诗词是他生活时空的震撼力融入舞台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的“智库”。作者打开了这个“智库”,选出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十二句,分别成为十二个场次的小标题,主题之词。分别沟通了十二个生活时空与十二场舞台空间。十二句诗词也扩延了毛泽东革命生活的一生时空,都充盈了毛泽东的震撼时代的人生事迹。以十二句诗词,融入十二场舞台空间,从而让十二场舞台空间浓缩了毛泽东共产党人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为新中国崛起的一生。在《诗人毛泽东》里可感受到时空震撼力的虚拟化与舞台空间的艺术形象化。解说与道白由虚而实,也就是说可触摸到革命时代的脉动;而空间艺术体现在关键诗词由实至虚,艺术地升华为一种形象触动力。人与物的风貌更替预示着一种新生,活力,震撼,进而感悟到不同时期毛泽东的精神和力量。

2. 虚实转换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力量感悟。1)感悟从实到虚,也可由虚到实;由情境及事,也可由事及人。小仲马曾说“剧作家在设想一个情境时,他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该做些什么事?别人会做些什么事?什么事是应该做的?谁不觉得这种分析是必要的,谁就应该放弃戏剧,因为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剧作家。”而《诗人毛泽东》剧作的整个情境的设置,人物的设置,人与人,人与物都是匹配的,协调的。正因为这样,虚与实的转换,剧情的流程,感悟到乐感的流动,起伏,转换,启合,升华尽在其中。诗与歌互为感悟;诗与象绰约韵起。2)音诗象景及悟感情动融于艺术之舞台空间:“钟灵毓秀的韶山啊,你自古物产丰富,人才辈出,这灵山秀水流连过帝尧和娥皇、女英,孕育过屈子、贾谊、欧阳询……这里走出来一个改变中国,震撼了世界的风流人物,那就是小名石三伢子,表字润之,叱咤风云的毛泽东”这段话外音的吟诵,虚拟的时空沉融在实在的艺术舞台,毛泽东应时应境的一身装束,大步流星上台后即诵诗:“韶峰青翠翠,田野静悄悄。绕过上场屋,跨过韶麓桥。告别乡井地,心儿似鼓敲,大雁南飞天,长天比翼高。”一首通俗易懂民歌体诗,已感悟到石三伢子的襟怀大志,和对民间歌谣的喜爱。随着“大雁南飞去,长天比翼高。”画外音的时空虚拟,引出舞台实在的情景,而实的人物情境又已虚拟,外延。全剧几乎到处充满虚与实,实与虚的转换,情境更替,人事交融。在十一场达到一个高峰,在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通道中虚与实相互映照,毛泽东与杨开慧梦中相见。吴刚捧酒,嫦娥献舞,杨开慧唱道:“惟愿尘寰无怨府,杨花洒作流星雨。”一种荡气回肠的人性力量,震撼观众心灵。

五、领袖与名人的有机衔接是诗剧拓展舞台艺术性与空间性的内张外延之动力。剧中出现的名人主要有三类:学友(含老师)、战友和诗友,个别人物有交叉,逐步呈现。

1. 剧情发展关联的第一时段出现的名人:罗章龙、蔡和森、萧子升、周世剑、杨昌济。均为毛泽东的老师、学友,新民学会会员。他们与毛泽东是革命初期的友人,均在第一、二场出现。作者以诗词艺术的亲和性道喻他们与毛泽东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诗词艺术有人情的内张力,和革命思想的外压力。

罗章龙:润之兄,请你开句。

毛泽东:还是你请。

罗章龙(略加思索):我就先献丑了。远望湘江白,登临岳麓清;层山万树染,

毛泽东:激浪百舸争;浅底游群鱼……

他们对诗联句,论道砭时,当杨昌济走出人群时,众学子均道:“杨老师好!”可见当年领袖毛泽东十分尊师重道。师生共同忧国忧民。杨昌济在出国留学问题上真心倾听毛泽东意见,而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更喜欢毛泽东的论道与诗艺。毛泽东还引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钟国富,少年强而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杨昌济的感叹引出毛泽东有名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第三场“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则将同学友谊和革命理想推向新的高度。

2. 与其他名人的交谊在第八场“今日长缨在手”后又是一个高潮。(1942年)在延安以左翼作家联盟为主的革命文艺家、名人为主。先后分别出场有刘伯羽(诗人、作家)华君武(漫画家),丁珍(文学家),赵树理(小说家),第十场“一唱雄鸡天下白”,有柳亚子(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诗人、考古学家、戏剧家、政治活动家)等。他们与毛泽东思想沟通、艺术沟通,更加衬托毛泽东领袖诗艺之风范。第八场一开场均是几位艺术家在探讨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逐步演绎出华君武、赵树理、刘伯羽、丁珍几位文艺家与周恩来、刘少奇、与毛泽东一起论道诗词艺术,通过诗词艺术论道,张扬了延安文艺思想,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特别在第十场,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一起论道毛泽东最有名的词作《沁园春·雪》。

郭沫若:主席,我们正在谈论你的《沁园春》。

毛泽东:哦!有什么高见呀?

柳亚子:《沁园春》这个词比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因此又最忌讳呆板凝滞,因此是长调中难以驾驭的一种。……唯有苏东坡的‘孤馆灯青’、辛弃疾的‘叠嶂西驰’,有些气势。而能使这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达到极致的,恐怕只有润之先生您的‘北国风光’了”。

毛泽东(一笑)先生过奖了。友人写信问我,你怎么批评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呀?用诗语来评论古人,怎么办?只能借文采、风骚、射大雕了。难道我能骂他们么?呵呵呵!……

郭、柳:哈哈哈……

毛泽东:诗要用形象思维,莫有形象,味同嚼蜡,怎么叫诗嘛……

可见《诗人毛泽东》剧中几位文艺名人与领袖们探讨诗艺,论道延安文艺的思想,在剧中是为了表现诗人毛泽东的文艺天赋,以及活跃的文艺思想,及其对文韬武略的掌控,做到了相辅相成,游刃有余。可见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胸襟与大智若愚的精魄。

六、《诗人毛泽东》的多维审美

1. 审美作用的双重性。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里说审美作用是有双重性的:“一是与观众的主观性相联系:它要求观众去知觉它的鲜明形象;二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性相联系;它要求创作者为创作它而活动,而创作者则借以表现自己……”当然在《诗人毛泽东》的剧情里作者借此表现对毛泽东的崇敬,他不仅是领袖,而且是文采横溢的天才。这里的双重审美指观众与作者的审美是否一致,作者的初衷能否被观众结构,或者说被感动。双重审美的吻合,能使作品在审美融合后达到一个高度,产生内张外延作用。而双重审美的吻合,能使生活时空与舞台空间在置换上显得自然而达到时空美感与舞台美感的融合,产生灿烂的空间感。这些都需要剧本被搬上舞台,经过舞台艺术家的再创造才能体现。但是即使将该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作审美阅读,我们仍然可以获得多维的审美享受。

2. 审美的灿烂性。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里还说:“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规定审美对象的那种形式就表现了感性的圆满性与必然性,同时感性自身带有赋予他的活力的意义。”《诗人毛泽东》全剧是以诗词为核心,是以诗艺系事,以诗情系人,以诗道事,以诗串剧,以诗内张,以诗外延。诗词在全剧起到了时空结合的系连作用。有必然性的系连,有延伸性的系连,有吻合性的系连。更重要的是诗词艺术本身的音乐性、颂扬性、戏剧性让诗词的内张外延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些作用的综合合力产生了诗剧的灿烂性。唐代司空图曾以“二十四诗品”纵论诗歌之美。我们在阅读该剧文学剧本的时候,便会不断地感受到其中那理想情操的雄奇美,革命精神的豪放美,亲情爱情的婉约美,师友情谊的凝重美,它们汇合成五彩斑斓的诗词时空的灿烂美。达到了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之所期待的:“颂歌就比较辉煌……诗体各有其所美”。

总体来说《诗人毛泽东》其实是一部诗剧,是一部具有诗事性、诗情性、诗人性(指人的诗化)的诗剧,一部融合性、内张性、外延性都较为圆满的诗剧。不失一部优秀的剧作灵感。读者期待他能在舞台上塑立起来。

 

圣约翰•欧维思说:“一出戏应该是一个活的机体,活到任何一处遭到割裂后便会流血的程度!”甘光地先生创作的《诗人毛泽东》便是这样一个艺术活体。这个有机的活的整体,是如何造成的呢?是否只通过作者强烈的情感,赋予作品生命,或者说还有其他因素。笔者认为甘光地先生能成功地创作出这部大型朗诵剧《诗人毛泽东》,并能获得全国第六届戏剧文学三等奖,是有多种因素的,本文拟作一个初步分析。

一、 诗化的情感语言是全剧之魂。

本剧被作者定型为朗诵剧,朗诵型语言的诗化是全剧剧情之魂。诗人般的气质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深爱情感;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诗词的解读功底;源于作者对毛泽东的一生的详细追索和了解。语言的诗化与作者创作《诗人毛泽东》的初衷和立意是十分吻合的。语言的诗化恰好成为了时空转换在舞台上的有机展现和艺术融合的情感交融剂。使毛泽东漫长的生活时空,在诗化语言的情感融合下,在舞台艺术的结构里自然地转换为舞台空间,以其十二场,每场40分钟的时间,从作者的创意角度,概括地纵览了伟人毛泽东诗化的一生。

1. 创意了伟人毛泽东在舞台的空间视角。作者以毛泽东诗词的时空段,巧妙地转换为舞台空间的艺术氛围段。也就是十二场剧选取了毛泽东诗词人生的十二个时空生活段转换为舞台的十二场空间艺术视角。以舞台艺术的手段来调控生活的时空,那怕少数的生活时空顺序有所改变(时间上错位),而在舞台空间艺术上感觉是一气呵成,有机而逼真,大气而非凡。

2.与其他领袖人物和名人介入的舞台空间,氛围协调,情感厚重。请听第二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罗章龙,萧子升在岳麓山上感慨吟诗:

罗章龙:(面对大山)大哉岳麓,秋山似火,湘江如练。

萧子升:(遥望蓝天)伟哉三楚,千古风流,几多沉浮。

毛泽东:(环顾八荒)快哉吾侪,钟灵毓秀,年少峥嵘。

1918年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与一批热血青年心怀拯救国家的雄心壮志,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本场剧末时,毛泽东向着杨开慧,杨昌济(杨开慧之父)大声朗诵他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杨昌济听后感慨吟诗:“‘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兴吾华夏,靠此后生啊!”在第四场“黄洋界上炮声隆”里,几位领袖人物的对话,设置出一个反围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几位领袖人物的个人生活时空,又和谐地融合在一个共同理想的舞台空间里。

毛泽东:打得好!打得好!这就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毅:我看你们是演了一场‘空城计’。

毛泽东:应该叫‘空山计’。不过我们比诸葛亮强,还有一门迫击炮呀!

朱德:我们井冈山会师之后,已经打退敌人好几次进攻,靠的就是我们指战员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尔后几位领袖人物诗兴大发,以吟诗祝贺反围剿胜利。毛泽东最后吟诵:“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诗的意象化扩张了舞台空间,将生活的时空,一并融进了舞台空间。

二、    剧中诗词是生活空间与舞台空间的虚拟通道。

1. 以毛泽东诗词为全剧的软链条设置了12个场次,实际上作者巧妙的将毛泽东诗词创作变化为既可伸张又可压缩的“艺术软件“,使《诗人毛泽东》在舞台空间的软件里压缩伟人的一生时空,又在这个舞台空间打开这个”艺术软件“,《诗人毛泽东》就随着诗意和整个诗词的空间不断扩延舞台空间。所有从“通道”过来的生活时空,随着艺术和舞台的要求,自然地融合为舞台艺术的空间。笔者认为生活的时空是多元化的;舞台的空间是一元化的,(从戏剧特定意义上讲);生活的时空是自然的,舞台的空间是艺术的;生活的时空是自然的;舞台的空间是艺术的。生活的时空要转换为舞台空间,也就是说让自然时空转换为艺术空间;那么,生活的时空要受舞台艺术空间的制约。在艺术的融合下,生活时空才会闪烁在艺术舞台,而通过舞台空间的外延,观众又会领悟生活的时空。在生活时空与舞台时空之间,不能用等号直接链接。

2. 生活的时空与舞台的空间之间虚拟的艺术通道,创造了《诗人毛泽东》的艺术整齐。柏拉图在《高尔吉亚》里说道:“艺术家恰当地安排万物,驱使事物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和谐一致,直到他创造出一个规则有序的整体。”在序幕里,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是全剧开场的“艺术通道“,诗词艺术的意象性、扩张性自然地为即时性的生活时空与舞台空间延伸了一道无形的艺术通道。柏拉图曾说:“艺术是在一定的想象中,在对真实的非常偏执的模仿中产生的,艺术之间也有亲和性。”碑林是诗词艺术与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综合,而它们产生的是壮丽凝固的乐感,它为全剧铺垫了序幕的交响乐,而这个交响乐队就是碑林,群山,彩蝶,杜鹃……。它自然地将生活时空转换到舞台空间,让观众自然走进《诗人毛泽东》。 

3. 艺术通道的音乐穿引。第六场“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开始,舞美出现娄山关全景,天空昏暗,只是北方有隐隐约约的北斗星一闪一闪……女生独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紧接女声齐唱:“湘江畔,你燃起火焰通天亮,号召工农搞革命……”,男声齐唱:“瑞金城,你率领我们打天下,工农掌权好威风……”合唱:“红军是你亲手创,战略是你亲手订……”优美抒情的声乐,自然地将生活时空与艺术空间穿引在舞台上。舞台的“立体读本”在音乐中一页一页地自然开启,让观众赏心悦目。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与其乐音浑宏而磅礴。

三、长生伢是毛泽东乡情通道里的“航标灯”。作者在本剧设置一个特殊人物——长生伢,是颇具艺术匠心的。长生伢在剧中起到特殊作用。

1. 诗剧开启,幕与幕之间的艺术通道是宏观的,而长生伢这个虚拟的人物,全剧性(从头到尾)地介入,对全剧微观的艺术通道有着情感通行的“航标灯”的意义。长生伢是善良的、智慧的,又是民众的,普通的。他的出现,他的道白,都有着他的亮点。亚里斯多德说:“每一种艺术和每一种探寻,以及同样地,每一个行为和追求,都被认为要达到某种善的目的。为此,善就被恰当地宣称为是所有事物的目的。”而长生伢的出现,就是为善(为人民的善)点亮一盏“航标灯“,在全剧里虽然是不起眼一盏灯,但他是艺术的,善良的,美丽的。善就是一种美的行为照耀着星空。

2. 长生伢在全剧处处闪现艺术亮点。1)序幕里的乡情”引线“。从毛泽东诗词碑林的情感里引出伟人毛泽东:

代新(长生伢之孙):爷爷,快来看!这儿长出了一片碑林。

长生伢:(激动)伢子,是这儿育出了一位韶山的好儿子,民族的大英雄啊。是他撒播了这碑林的种子。

代新:您是说毛泽东太爷吗?

长生伢:是的,毛泽东,他称得上一位开天辟地的革命家,经天纬地的政治家,撼天动地的军事家,窥天鉴地的思想家。……

长生伢象“引线”点开了序幕的实与虚。毛泽东从远方云彩中幻化而出,拉开了全剧帷幕。

2)毛泽东的心灵的“乡情树”。长生伢在毛泽东心灵里犹如一株“乡情树”,他带着浓浓的乡情在剧情里淡进淡出。但这株“乡情树”始终吹拂着韶山的风,捎带着桑梓的情。在关键时空里转化到舞台的艺术空间。吹拂着毛泽东的乡风、乡情、民心、民意。比如:

长生伢:石三叔!(称呼毛泽东)文七婆(毛泽东的母亲)不会让你走的。

长生伢:石三叔,我舍不得你走嘛。”(第一场)

长生伢:石三叔!

毛泽东:长生伢,你来啦,七祖婆的病怎样啦?

长生伢:(递过小包)这是七祖婆带给你的辣椒和冬衣。他老人家在长沙来看过医生后,回去好多了。

毛泽东:(轻声叮咛)长生伢,七祖婆的病现在还没有特效药可治。您告诉润莲叔,好生伺候。

长生伢:我知道,石三叔,你放心。”(第二场)

长生伢几乎每场都出现,戏不多,但很关键,在舞台空间里穿引了毛泽东生活时空的乡情、亲情、乡亲、乡缘;以及毛泽东革命的人生见证。他把毛泽东与乡情、乡缘的走向照亮。体现毛泽东的桑梓情怀里种植的大爱、大志、大勇、大智。从韶山走向井冈山,走向遵义,走向延安,走向北京,登上天安门,一轮新中国的太阳照亮普天下。特别是第十二场“梅花欢喜漫天雪”,当长生伢带着他的孙子到中南海给毛泽东拜年的时候,除夕夜,这种乡情、亲情,惊悚心魄,拨动心弦。

四、    生活时空的震撼力融入舞台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1. 毛泽东诗词是他生活时空的震撼力融入舞台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的“智库”。作者打开了这个“智库”,选出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诗词十二句,分别成为十二个场次的小标题,主题之词。分别沟通了十二个生活时空与十二场舞台空间。十二句诗词也扩延了毛泽东革命生活的一生时空,都充盈了毛泽东的震撼时代的人生事迹。以十二句诗词,融入十二场舞台空间,从而让十二场舞台空间浓缩了毛泽东共产党人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为新中国崛起的一生。在《诗人毛泽东》里可感受到时空震撼力的虚拟化与舞台空间的艺术形象化。解说与道白由虚而实,也就是说可触摸到革命时代的脉动;而空间艺术体现在关键诗词由实至虚,艺术地升华为一种形象触动力。人与物的风貌更替预示着一种新生,活力,震撼,进而感悟到不同时期毛泽东的精神和力量。

2. 虚实转换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力量感悟。1)感悟从实到虚,也可由虚到实;由情境及事,也可由事及人。小仲马曾说“剧作家在设想一个情境时,他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该做些什么事?别人会做些什么事?什么事是应该做的?谁不觉得这种分析是必要的,谁就应该放弃戏剧,因为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剧作家。”而《诗人毛泽东》剧作的整个情境的设置,人物的设置,人与人,人与物都是匹配的,协调的。正因为这样,虚与实的转换,剧情的流程,感悟到乐感的流动,起伏,转换,启合,升华尽在其中。诗与歌互为感悟;诗与象绰约韵起。2)音诗象景及悟感情动融于艺术之舞台空间:“钟灵毓秀的韶山啊,你自古物产丰富,人才辈出,这灵山秀水流连过帝尧和娥皇、女英,孕育过屈子、贾谊、欧阳询……这里走出来一个改变中国,震撼了世界的风流人物,那就是小名石三伢子,表字润之,叱咤风云的毛泽东”这段话外音的吟诵,虚拟的时空沉融在实在的艺术舞台,毛泽东应时应境的一身装束,大步流星上台后即诵诗:“韶峰青翠翠,田野静悄悄。绕过上场屋,跨过韶麓桥。告别乡井地,心儿似鼓敲,大雁南飞天,长天比翼高。”一首通俗易懂民歌体诗,已感悟到石三伢子的襟怀大志,和对民间歌谣的喜爱。随着“大雁南飞去,长天比翼高。”画外音的时空虚拟,引出舞台实在的情景,而实的人物情境又已虚拟,外延。全剧几乎到处充满虚与实,实与虚的转换,情境更替,人事交融。在十一场达到一个高峰,在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通道中虚与实相互映照,毛泽东与杨开慧梦中相见。吴刚捧酒,嫦娥献舞,杨开慧唱道:“惟愿尘寰无怨府,杨花洒作流星雨。”一种荡气回肠的人性力量,震撼观众心灵。

五、领袖与名人的有机衔接是诗剧拓展舞台艺术性与空间性的内张外延之动力。剧中出现的名人主要有三类:学友(含老师)、战友和诗友,个别人物有交叉,逐步呈现。

1. 剧情发展关联的第一时段出现的名人:罗章龙、蔡和森、萧子升、周世剑、杨昌济。均为毛泽东的老师、学友,新民学会会员。他们与毛泽东是革命初期的友人,均在第一、二场出现。作者以诗词艺术的亲和性道喻他们与毛泽东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诗词艺术有人情的内张力,和革命思想的外压力。

罗章龙:润之兄,请你开句。

毛泽东:还是你请。

罗章龙(略加思索):我就先献丑了。远望湘江白,登临岳麓清;层山万树染,

毛泽东:激浪百舸争;浅底游群鱼……

他们对诗联句,论道砭时,当杨昌济走出人群时,众学子均道:“杨老师好!”可见当年领袖毛泽东十分尊师重道。师生共同忧国忧民。杨昌济在出国留学问题上真心倾听毛泽东意见,而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更喜欢毛泽东的论道与诗艺。毛泽东还引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钟国富,少年强而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杨昌济的感叹引出毛泽东有名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第三场“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则将同学友谊和革命理想推向新的高度。

2. 与其他名人的交谊在第八场“今日长缨在手”后又是一个高潮。(1942年)在延安以左翼作家联盟为主的革命文艺家、名人为主。先后分别出场有刘伯羽(诗人、作家)华君武(漫画家),丁珍(文学家),赵树理(小说家),第十场“一唱雄鸡天下白”,有柳亚子(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诗人、考古学家、戏剧家、政治活动家)等。他们与毛泽东思想沟通、艺术沟通,更加衬托毛泽东领袖诗艺之风范。第八场一开场均是几位艺术家在探讨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逐步演绎出华君武、赵树理、刘伯羽、丁珍几位文艺家与周恩来、刘少奇、与毛泽东一起论道诗词艺术,通过诗词艺术论道,张扬了延安文艺思想,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特别在第十场,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一起论道毛泽东最有名的词作《沁园春·雪》。

郭沫若:主席,我们正在谈论你的《沁园春》。

毛泽东:哦!有什么高见呀?

柳亚子:《沁园春》这个词比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因此又最忌讳呆板凝滞,因此是长调中难以驾驭的一种。……唯有苏东坡的‘孤馆灯青’、辛弃疾的‘叠嶂西驰’,有些气势。而能使这种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达到极致的,恐怕只有润之先生您的‘北国风光’了”。

毛泽东(一笑)先生过奖了。友人写信问我,你怎么批评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呀?用诗语来评论古人,怎么办?只能借文采、风骚、射大雕了。难道我能骂他们么?呵呵呵!……

郭、柳:哈哈哈……

毛泽东:诗要用形象思维,莫有形象,味同嚼蜡,怎么叫诗嘛……

可见《诗人毛泽东》剧中几位文艺名人与领袖们探讨诗艺,论道延安文艺的思想,在剧中是为了表现诗人毛泽东的文艺天赋,以及活跃的文艺思想,及其对文韬武略的掌控,做到了相辅相成,游刃有余。可见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胸襟与大智若愚的精魄。

六、《诗人毛泽东》的多维审美

1. 审美作用的双重性。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里说审美作用是有双重性的:“一是与观众的主观性相联系:它要求观众去知觉它的鲜明形象;二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性相联系;它要求创作者为创作它而活动,而创作者则借以表现自己……”当然在《诗人毛泽东》的剧情里作者借此表现对毛泽东的崇敬,他不仅是领袖,而且是文采横溢的天才。这里的双重审美指观众与作者的审美是否一致,作者的初衷能否被观众结构,或者说被感动。双重审美的吻合,能使作品在审美融合后达到一个高度,产生内张外延作用。而双重审美的吻合,能使生活时空与舞台空间在置换上显得自然而达到时空美感与舞台美感的融合,产生灿烂的空间感。这些都需要剧本被搬上舞台,经过舞台艺术家的再创造才能体现。但是即使将该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作审美阅读,我们仍然可以获得多维的审美享受。

2. 审美的灿烂性。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里还说:“审美对象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规定审美对象的那种形式就表现了感性的圆满性与必然性,同时感性自身带有赋予他的活力的意义。”《诗人毛泽东》全剧是以诗词为核心,是以诗艺系事,以诗情系人,以诗道事,以诗串剧,以诗内张,以诗外延。诗词在全剧起到了时空结合的系连作用。有必然性的系连,有延伸性的系连,有吻合性的系连。更重要的是诗词艺术本身的音乐性、颂扬性、戏剧性让诗词的内张外延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些作用的综合合力产生了诗剧的灿烂性。唐代司空图曾以“二十四诗品”纵论诗歌之美。我们在阅读该剧文学剧本的时候,便会不断地感受到其中那理想情操的雄奇美,革命精神的豪放美,亲情爱情的婉约美,师友情谊的凝重美,它们汇合成五彩斑斓的诗词时空的灿烂美。达到了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之所期待的:“颂歌就比较辉煌……诗体各有其所美”。

总体来说《诗人毛泽东》其实是一部诗剧,是一部具有诗事性、诗情性、诗人性(指人的诗化)的诗剧,一部融合性、内张性、外延性都较为圆满的诗剧。不失一部优秀的剧作灵感。读者期待他能在舞台上塑立起来。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