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为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N种新的可能
作者:李文廷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1-12    点击:25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素有“国剧”之美誉。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都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观众人数下滑、基层剧团萎缩、技艺传承缺失断代、演出内容陈旧等成为众多戏曲艺术共同面临的困境。中国京剧艺术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戏曲传统的演绎方式,在形式、渠道、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汇集了京剧业界大批尖子人才,在推动京剧艺术传承、促进京剧艺术经验交流、拓宽京剧艺术创作题材和受众、吸引群众参与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国京剧艺术节创办于1995年,距今已有28年历史。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于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通过开闭幕式、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京剧专场演出、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汇报演出、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专家评议会及主题研讨会、川剧精品剧(节)目展演等活动形式,向大众普及和展示京剧文化艺术,同时也不断推动京剧和中国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京剧节开幕一周多来,笔者从各种渠道对本次京剧节有关情况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发现本届艺术节在推动新时代戏曲文化发展方面具有某些新的启示意义,为新时代戏曲发展提供了N新的可能和路径。

可能一:为多戏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届京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京剧选段为主,为观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的戏曲艺术盛宴。其中既有传统折子戏选段,又有新编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等;既有经典唱段,又有武戏表演;既有主打的京剧选段,也穿插川剧、秦腔等多戏曲种类。这样的表演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对新时代京剧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京剧十大名曲中的《贵妃醉酒》《白蛇传》等选段,采用了京剧、川剧、秦腔等不同戏曲形式同台竞艳的方式呈现,以同台不同腔共同演绎古代经典故事、经典人物,让观众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这两出同台不同腔的戏曲选段,观众看到了不同剧种对同一题材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舞台呈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多元化魅力和不同戏曲形式之间激情碰撞的火花。就京剧本身而言,最早就是由徽剧、汉调、昆曲、秦腔和部分民间曲调等曲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戏曲艺术形式。因此,开幕式同台不同腔的激情碰撞,无疑为京剧乃至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鉴、融合、创新,这也是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2105年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举行的“京川剧合演盛典”,就已经尝试川剧和京剧同台演绎融合互鉴,上演了京川剧《白蛇传》,并由此开启了多曲种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该剧以川剧《白蛇传》为底本,采用融合南腔北调的创作核心理念,流畅展现京剧与川剧两套音乐、声腔系统,将幽默诙谐的四川方言与独有的声韵、音乐和变脸、吐火等表演技巧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曲风味。此次艺术节再次采用同台不同腔的形式,向业界展示出不同戏曲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新时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可能二:为戏曲艺术的创作题材和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详细比较了本届京剧艺术节将要上演的剧目后,笔者就剧目的样式和题材进行了梳理分类,发现本届艺术节25场次展演剧目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经典折子戏、历史改编戏、现代新编戏等三类。其中,经典折子戏是京剧最为传统的展演方式,最能体现京剧艺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而新编历史戏、新编现代戏则是随着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在折子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现代舞台艺术的特点,又保留了传统京剧的艺术特色。不同形式的演绎,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本届京剧艺术节“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主题的完美诠释,同时也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

就题材方面而言,参演的剧目除折子戏演出外,有新编现代题材剧13部,历史题材剧8部。历史题材主要集中在古代神话故事、古代侠义故事、古代历史故事等,展现主题涉及民族融合、历史沉浮、人物命运等多方面。而现代新编剧,则汇集了解放初期到21世纪数十年间创作的反应现代社会题材的剧目,如反应解放军剿匪题材的《瑶山春》,讲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故事的《长空烈焰》,描写京剧艺术名家的《梅兰芳·蓄须明志》《优孟》,改编自小说、电影剧本的《红高粱》《主角》《进京》,改编自莆仙戏的《团圆之后》……这些剧目,题材各异,创作形式呈现多元化走向,但它们都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京剧剧目内容和题材在不同时期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从本届京剧节参演剧目来看,凸显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戏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的可能,小说、影视以及其他舞台表演形式,都可以成为新时代戏曲剧本创作的来源,也都可以成为新时代戏曲唱颂的对象。因此,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启示:题材与形式的创新是戏曲创作中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可能三: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本届京剧艺术节的宣传报道中出现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形式,坚持艺术为民、文化惠民”这样的表述,虽然简短,却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的戏曲艺术也有了更为宽广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一方面,在本届京剧节开幕前和举办中,各大媒体都对节日盛况进行了纷繁的报道,为京剧节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舆论氛围,同时线下展演可以通过各种App、小程序预约或购票,更是为老百姓提供了便捷的观演渠道和方式,从而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京剧艺术当中。另一方面,每一场演出除了线下展演,还将通过线上网络直播或转播的形式,让更多观众能不走进剧场随时随地观看艺术节盛况,享受京剧带来的饕餮艺术盛宴。以开幕式演出为例,不仅通过央视频、四川大剧院公众号等进行现场直播,还将演出录像通过《四川日报》微信视频号进行转发,这样让没有机会到现场观演的观众在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节目演出,也能让大众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进行反复观看,极大提升了观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同时,观众还能够通过评论区域对演出进行评价与讨论,甚至在朋友圈进行转发、推送,从而形成观演间的良性互动,扩大京剧艺术节的影响面,对促进京剧乃至戏曲艺术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将成为今后戏曲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将成为戏曲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可能四:为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参演的20余部剧目中,《薛涛》是一部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剧目。据目前有关资料介绍,《薛涛》是由成都市京剧研究院与重庆京剧院联合打造的一台印象京剧,剧作将采用跨界融合的方式,将舞台美学与历史人物文学完美结合,以“双女主”的全新构架,演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故事。此外,据有关报道称,印象京剧《薛涛》还联合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创新设计开发如薛涛邮票、薛涛笺、薛涛八音盒等周边文创系列产品,探索实现演艺IP化路径,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目的同时,感受到文创赋能演艺的魅力。另外,《阳明悟道》是贵州省打造的文旅融合艺术成果,将王阳明的故事与贵州旅游相结合,是京剧与文旅事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入选本届京剧节展演剧目,也将为其他地方戏曲参与文旅融合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可能五:为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观众的流失和断层是传统戏曲普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京剧节为这个问题的破冰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剧目编导、演出形式、传播渠道等各方面的创新,都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面,为传统戏曲争取到更多不同层面的受众。其次,从本届艺术节参演情况来看,大量青年演员,尤其是青少年演员的加入,在他们的带动下会催生一批年轻受众群体,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动更多新的受众群体。第三,本届京剧节将举办系列惠民公益演出、京剧名家名角走进成都景区快闪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特色活动,并面向广大群众推出较大比例的惠民票,这些举措都将促使京剧艺术从舞台走向民间,让更多普通群众接触到京剧艺术,从而激发一批潜在受众。

另外,在12月19日举行的“二十八载再出发·京剧奋进新征程”──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主题探讨会上,业界专家也围绕“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成就与不足”“京剧新编剧目如何守正创新”“传统京剧如何与现代观众实现情感共鸣”“京剧与地方戏如何在兼收并蓄中继承发展”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为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

可以说,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为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开启了中国戏曲发展新方向,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场盛大的节日。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素有“国剧”之美誉。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都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观众人数下滑、基层剧团萎缩、技艺传承缺失断代、演出内容陈旧等成为众多戏曲艺术共同面临的困境。中国京剧艺术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戏曲传统的演绎方式,在形式、渠道、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汇集了京剧业界大批尖子人才,在推动京剧艺术传承、促进京剧艺术经验交流、拓宽京剧艺术创作题材和受众、吸引群众参与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国京剧艺术节创办于1995年,距今已有28年历史。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于2023年12月15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艺术节以“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通过开闭幕式、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京剧专场演出、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汇报演出、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专家评议会及主题研讨会、川剧精品剧(节)目展演等活动形式,向大众普及和展示京剧文化艺术,同时也不断推动京剧和中国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京剧节开幕一周多来,笔者从各种渠道对本次京剧节有关情况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发现本届艺术节在推动新时代戏曲文化发展方面具有某些新的启示意义,为新时代戏曲发展提供了N新的可能和路径。

可能一:为多戏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届京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京剧选段为主,为观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的戏曲艺术盛宴。其中既有传统折子戏选段,又有新编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等;既有经典唱段,又有武戏表演;既有主打的京剧选段,也穿插川剧、秦腔等多戏曲种类。这样的表演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对新时代京剧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京剧十大名曲中的《贵妃醉酒》《白蛇传》等选段,采用了京剧、川剧、秦腔等不同戏曲形式同台竞艳的方式呈现,以同台不同腔共同演绎古代经典故事、经典人物,让观众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这两出同台不同腔的戏曲选段,观众看到了不同剧种对同一题材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舞台呈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多元化魅力和不同戏曲形式之间激情碰撞的火花。就京剧本身而言,最早就是由徽剧、汉调、昆曲、秦腔和部分民间曲调等曲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戏曲艺术形式。因此,开幕式同台不同腔的激情碰撞,无疑为京剧乃至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鉴、融合、创新,这也是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2105年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举行的“京川剧合演盛典”,就已经尝试川剧和京剧同台演绎融合互鉴,上演了京川剧《白蛇传》,并由此开启了多曲种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该剧以川剧《白蛇传》为底本,采用融合南腔北调的创作核心理念,流畅展现京剧与川剧两套音乐、声腔系统,将幽默诙谐的四川方言与独有的声韵、音乐和变脸、吐火等表演技巧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曲风味。此次艺术节再次采用同台不同腔的形式,向业界展示出不同戏曲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新时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可能二:为戏曲艺术的创作题材和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详细比较了本届京剧艺术节将要上演的剧目后,笔者就剧目的样式和题材进行了梳理分类,发现本届艺术节25场次展演剧目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经典折子戏、历史改编戏、现代新编戏等三类。其中,经典折子戏是京剧最为传统的展演方式,最能体现京剧艺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而新编历史戏、新编现代戏则是随着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在折子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现代舞台艺术的特点,又保留了传统京剧的艺术特色。不同形式的演绎,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本届京剧艺术节“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主题的完美诠释,同时也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

就题材方面而言,参演的剧目除折子戏演出外,有新编现代题材剧13部,历史题材剧8部。历史题材主要集中在古代神话故事、古代侠义故事、古代历史故事等,展现主题涉及民族融合、历史沉浮、人物命运等多方面。而现代新编剧,则汇集了解放初期到21世纪数十年间创作的反应现代社会题材的剧目,如反应解放军剿匪题材的《瑶山春》,讲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故事的《长空烈焰》,描写京剧艺术名家的《梅兰芳·蓄须明志》《优孟》,改编自小说、电影剧本的《红高粱》《主角》《进京》,改编自莆仙戏的《团圆之后》……这些剧目,题材各异,创作形式呈现多元化走向,但它们都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京剧剧目内容和题材在不同时期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从本届京剧节参演剧目来看,凸显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戏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的可能,小说、影视以及其他舞台表演形式,都可以成为新时代戏曲剧本创作的来源,也都可以成为新时代戏曲唱颂的对象。因此,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启示:题材与形式的创新是戏曲创作中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可能三: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渠道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本届京剧艺术节的宣传报道中出现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形式,坚持艺术为民、文化惠民”这样的表述,虽然简短,却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的戏曲艺术也有了更为宽广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一方面,在本届京剧节开幕前和举办中,各大媒体都对节日盛况进行了纷繁的报道,为京剧节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舆论氛围,同时线下展演可以通过各种App、小程序预约或购票,更是为老百姓提供了便捷的观演渠道和方式,从而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京剧艺术当中。另一方面,每一场演出除了线下展演,还将通过线上网络直播或转播的形式,让更多观众能不走进剧场随时随地观看艺术节盛况,享受京剧带来的饕餮艺术盛宴。以开幕式演出为例,不仅通过央视频、四川大剧院公众号等进行现场直播,还将演出录像通过《四川日报》微信视频号进行转发,这样让没有机会到现场观演的观众在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节目演出,也能让大众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进行反复观看,极大提升了观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同时,观众还能够通过评论区域对演出进行评价与讨论,甚至在朋友圈进行转发、推送,从而形成观演间的良性互动,扩大京剧艺术节的影响面,对促进京剧乃至戏曲艺术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将成为今后戏曲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将成为戏曲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可能四:为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参演的20余部剧目中,《薛涛》是一部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剧目。据目前有关资料介绍,《薛涛》是由成都市京剧研究院与重庆京剧院联合打造的一台印象京剧,剧作将采用跨界融合的方式,将舞台美学与历史人物文学完美结合,以“双女主”的全新构架,演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故事。此外,据有关报道称,印象京剧《薛涛》还联合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创新设计开发如薛涛邮票、薛涛笺、薛涛八音盒等周边文创系列产品,探索实现演艺IP化路径,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目的同时,感受到文创赋能演艺的魅力。另外,《阳明悟道》是贵州省打造的文旅融合艺术成果,将王阳明的故事与贵州旅游相结合,是京剧与文旅事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入选本届京剧节展演剧目,也将为其他地方戏曲参与文旅融合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可能五:为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观众的流失和断层是传统戏曲普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京剧节为这个问题的破冰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剧目编导、演出形式、传播渠道等各方面的创新,都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面,为传统戏曲争取到更多不同层面的受众。其次,从本届艺术节参演情况来看,大量青年演员,尤其是青少年演员的加入,在他们的带动下会催生一批年轻受众群体,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动更多新的受众群体。第三,本届京剧节将举办系列惠民公益演出、京剧名家名角走进成都景区快闪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特色活动,并面向广大群众推出较大比例的惠民票,这些举措都将促使京剧艺术从舞台走向民间,让更多普通群众接触到京剧艺术,从而激发一批潜在受众。

另外,在12月19日举行的“二十八载再出发·京剧奋进新征程”──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主题探讨会上,业界专家也围绕“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成就与不足”“京剧新编剧目如何守正创新”“传统京剧如何与现代观众实现情感共鸣”“京剧与地方戏如何在兼收并蓄中继承发展”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为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

可以说,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为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开启了中国戏曲发展新方向,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场盛大的节日。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