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剧目孵化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一戏一评•专家评论”(五)
   发布时间:2019-08-13    点击:4609


川剧《南海李准》的壮举、坚守与艰难

——兼论四川艺术节剧目的人物典型与地域文化


邻水县文化馆川剧《南海李准》亮相四川艺术节,这是一部值得特别提及的作品,因为戏里戏外,都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壮举、坚守与艰难。

 

一、《南海李准》的壮举与坚守

所谓壮举,戏里的李准,岂止是壮举,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堪称民族骄傲的脊梁。

紫禁城头烽火涌,庚子赔款家国穷。山河变赤地,遍野是哀鸿。悲歌阵阵,要唤醒沉睡的东方龙……”家国情怀,民族尊严,满腔热血,令人血气为之动荡。戏外呢,一个县文化馆,资源有限,经费有限,人力更有限。如此情况下,依然努力排演这部大戏,不可谓不是壮举。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鼎力相助,不可谓不是壮举。川剧振兴四十年来,多的是在这种壮举,但缺的也是这样的壮举。虽然川剧人不断砥砺前行,但还不够,需要更多这样的合作和探索。

所谓坚守,戏里的李准经历“失岛、念岛、议岛、闯岛、谋岛、争岛、收岛”,如果没有坚守之精神,如何能够做到。何况外有强寇,内有卖国妥协之贼,不坚守,祖国的领土如何保全?在戏外,为了绵延川剧余脉,地方艺术院团、单位稳扎稳打,紧密配合国家形势,生产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坚守!剧中浓郁的川剧味,浓郁的地方特色、风情,这也不可谓不是坚守!

而就是这个邻水县,几天前还上演了川剧《苍生在上》。一部清官戏!历史上的清官戏很多,对于这个题材也不敢妄论。但邻水县的艺术生产力,令人肃然起敬。

而最被人们所忽视的,是艰难!

李准的艰难在戏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但川剧地艰难,人们没有看到!地方文化单位的艰难大家没有看到。而这份艰难,是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参演剧目共同的艰难。而艰难的核心倒未必在经费,在条件,因为我们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并且也找到了一些方法。邻水县文化馆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就是很好的试验。真正的艰难在于,我们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川剧的艰难与川剧怎是

这个问题从大的角度而言,是戏剧怎是,川剧怎是的问题!也即是说,戏剧到底怎样才能成其为戏剧;川剧又当如何成其为川剧。

这个问题看似无理取闹,难道第二届四川艺术节舞台上演的不是戏剧,不是川剧!

曾经有四川的评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落下闳》的胜利,未必是川剧地胜利,而是落下闳这个伟大科学家的胜利。”同样的道理,《苍穹之上》的胜利,未必是话剧的胜利,而是成飞设计者和生产者的胜利。不过显然,《苍穹之上》的戏剧本体属性,要高于川剧《落下闳》的川剧属性。

那么问题何在?

纵观第二届四川艺术节的川剧作品,典型人物与地方文化呈现是唯一主题。而在典型人物和地方文化之外,更重要的主题是家国情怀。这是大的主题,为了刻画好人物,往往还要加入复杂的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甚至要用文字、后台讲述等方式联系、统一全剧的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

李准高喊要唤起沉睡东方龙,落下闳也高喊要为东方龙变更历法。如此主题重合的景象,反映了川剧的艰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更好的处理好人物典型和地方文化表达方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四川艺术节的几乎所有川剧剧目,都是以人名命名。而在传统川剧剧目中,极少以人物命名的剧目;在中国各剧种的传统剧目中,极少以人物命名的剧种。

因为川剧表现人物,是比较艰难的。换言之,川剧更擅长的是表现简单单一的人物。川剧舞台人物和观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共通的情感。为了加强观众的情感波澜,观众在知觉感官上甚至要高于舞台角色。所谓的同情理解,是观众往往是俯视舞台角色,而不是顶礼膜拜!观众是参与舞台的,而不是完全被动地表达深深崇拜!那不是艺术,是宣讲,因此李准和落下闳地口号就不足为奇。

所以,川剧舞台不是把名人继续往上捧,而是应该把他往下拉,拉到与人民融为一体,同歌哭,共笑骂!曾经比较成功地作品《徐九斤升官记》、《六斤县长》都是如此。

此外,刻画人物,一定要一线贯穿,不能旁生枝节,不能贪大求全。事实上“高大全”的人物,不是合格的艺术人物!而要突出人物的高大全,只能从情感上入手,抓住一点奇情,延展铺开。

所谓立主脑,减头绪,人物必须简单。因为传统川剧观众,更重视的不是人物一生的履历,而是在意人物一时的奇情。这一点奇情又推动着最核心矛盾和冲突,引导主人公在特定情境做出抉择。

人物的复杂性都高度浓缩在瞬间的情感表达之中。善恶忠奸,嬉笑怒骂,都在高度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中,淋漓尽致,这才够味。

 

三、川剧是艺术,不是宣传

但是目前看来,四川艺术节舞台上的剧目,无法浓缩人物情感,因为需要加在人物身上的主题太过纷繁,太过沉重。除了前面所言的家国情怀,完整叙事,还需要对地方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负责。所以今天的剧目,如果不是地方文化名人,就无法成为舞台主角。这与传统戏剧最擅长写小人物,是极为矛盾的。因为文化名人的一生,未必有真正具有戏剧冲突的情感瞬间。传统戏剧的戏剧性,是高度浓缩了太多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最后呈现出来的不是这一个人,这是一群人,共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记忆,这样才会动人,也才能够真正立在舞台。

深入而言,传统戏剧舞台,叙事能力弱,刻画人物能力弱,不是因为真的弱。因为传统戏剧不需要刻画这一个人物,每一个行当角色,甚至每一张脸谱后面,早已经有千万个鲜活的生命和人物。因此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名人,因此这些文化名人,直到今天,才被请出来。否则,历史上早就该把他们请出来。

川剧的人物典型,不在于人物的名气和影响,甚至不在事奇和人奇,而在情奇。奇情才可感!如果是普世人人尽知的事和情感,反而寡淡无味。如果一个人物可以通过喊口号就博得满堂彩,那么这一定不是戏剧的胜利,而是人物本身的胜利。落下闳是如此,李准也是如此,丢开川剧,他们走进电影,电视,甚至话剧,甚至纪录片,依然可以获得满堂彩!

然而现在的地方文化建设者,太迫切需要为自己的文化正名。因此挖掘文化名人作为城市文化名片和标榜。然而不得不说,在剧目的呈现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最鲜活的文化原生态。

南海李准,应该是邻水李准,然而故事和主题已经满到放不下,邻水的情感,文化,再也无处安放。《落下闳》更是如此,阆中本为风水之乡,这里曾经是四川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这里的民风,民俗,情感,这里的歌哭笑骂,也是没有表现。这也不能苛责,因为目前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民间音乐,绘画,歌舞,大多湮灭无闻,后继无人。但是既然要推地方文化,不深耕于文化探寻,而是简单地挖文化名人,不是舍本求末吗?

平凡人物有奇情可以入戏!

文化名人无奇情不能入戏!

要借历史文化名人推广地方文化,可以以很多名义,纪录片,影视,新媒体推送……但如果要以传统戏剧地名义,就必须把他还原到文化的本源,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笔触,去浓缩、提炼他的一生。而不是列出一本功劳簿,去将他高高捧起。

川剧让位于宣传,那不是川剧的骄傲,而是宣传的事物本身的骄傲!


四、名人资源有限,文化艺术本体才是宝库

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看看观众怎么说!

川剧《文昌第一福》,两个小时川剧,演了三代人,文化内涵跨越海峡两岸,看过的观众很多都表示:太沉重了!确实,这更适合排成一部纪录片!

然而,一谈到川剧本体性的东西,文化本体性的东西,也即回归川剧和年画本身,观众兴致勃勃。间离效果、陌生化等手法,让时空转换更加自由,川剧“变脸”“飞跪”“挂画”“跳板凳”等传统技艺,营造戏曲诗化的舞台意境。

而比较成功的《南海李准》,观众津津乐道于舞台一直在唱。

可见,观众的眼睛何其雪亮。这是因为,欣赏地方戏剧,我们的审美经验是不断积累的。如果说要改变,只能在主体基础上微调。而如果缺乏原有审美经验的观众,或许会对目前的剧作表示认同。换言之,如果戏本身已经脱离本体,脱离文化本体和艺术本体,那么掌声越热烈,实质越可悲。因为连懂戏的观众都没有了,那些盲目鼓掌的观众是没有忠诚度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名人,都是极其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但是地方文化和艺术的宝库,确实无限的!

然而要懂得这个道理,何其艰难!


作者:吴民 (四川大学副教授) 

【成都剧评供稿】




川剧《南海李准》的壮举、坚守与艰难

——兼论四川艺术节剧目的人物典型与地域文化


邻水县文化馆川剧《南海李准》亮相四川艺术节,这是一部值得特别提及的作品,因为戏里戏外,都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壮举、坚守与艰难。

 

一、《南海李准》的壮举与坚守

所谓壮举,戏里的李准,岂止是壮举,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堪称民族骄傲的脊梁。

紫禁城头烽火涌,庚子赔款家国穷。山河变赤地,遍野是哀鸿。悲歌阵阵,要唤醒沉睡的东方龙……”家国情怀,民族尊严,满腔热血,令人血气为之动荡。戏外呢,一个县文化馆,资源有限,经费有限,人力更有限。如此情况下,依然努力排演这部大戏,不可谓不是壮举。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鼎力相助,不可谓不是壮举。川剧振兴四十年来,多的是在这种壮举,但缺的也是这样的壮举。虽然川剧人不断砥砺前行,但还不够,需要更多这样的合作和探索。

所谓坚守,戏里的李准经历“失岛、念岛、议岛、闯岛、谋岛、争岛、收岛”,如果没有坚守之精神,如何能够做到。何况外有强寇,内有卖国妥协之贼,不坚守,祖国的领土如何保全?在戏外,为了绵延川剧余脉,地方艺术院团、单位稳扎稳打,紧密配合国家形势,生产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坚守!剧中浓郁的川剧味,浓郁的地方特色、风情,这也不可谓不是坚守!

而就是这个邻水县,几天前还上演了川剧《苍生在上》。一部清官戏!历史上的清官戏很多,对于这个题材也不敢妄论。但邻水县的艺术生产力,令人肃然起敬。

而最被人们所忽视的,是艰难!

李准的艰难在戏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但川剧地艰难,人们没有看到!地方文化单位的艰难大家没有看到。而这份艰难,是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参演剧目共同的艰难。而艰难的核心倒未必在经费,在条件,因为我们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并且也找到了一些方法。邻水县文化馆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就是很好的试验。真正的艰难在于,我们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川剧的艰难与川剧怎是

这个问题从大的角度而言,是戏剧怎是,川剧怎是的问题!也即是说,戏剧到底怎样才能成其为戏剧;川剧又当如何成其为川剧。

这个问题看似无理取闹,难道第二届四川艺术节舞台上演的不是戏剧,不是川剧!

曾经有四川的评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落下闳》的胜利,未必是川剧地胜利,而是落下闳这个伟大科学家的胜利。”同样的道理,《苍穹之上》的胜利,未必是话剧的胜利,而是成飞设计者和生产者的胜利。不过显然,《苍穹之上》的戏剧本体属性,要高于川剧《落下闳》的川剧属性。

那么问题何在?

纵观第二届四川艺术节的川剧作品,典型人物与地方文化呈现是唯一主题。而在典型人物和地方文化之外,更重要的主题是家国情怀。这是大的主题,为了刻画好人物,往往还要加入复杂的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甚至要用文字、后台讲述等方式联系、统一全剧的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

李准高喊要唤起沉睡东方龙,落下闳也高喊要为东方龙变更历法。如此主题重合的景象,反映了川剧的艰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更好的处理好人物典型和地方文化表达方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四川艺术节的几乎所有川剧剧目,都是以人名命名。而在传统川剧剧目中,极少以人物命名的剧目;在中国各剧种的传统剧目中,极少以人物命名的剧种。

因为川剧表现人物,是比较艰难的。换言之,川剧更擅长的是表现简单单一的人物。川剧舞台人物和观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共通的情感。为了加强观众的情感波澜,观众在知觉感官上甚至要高于舞台角色。所谓的同情理解,是观众往往是俯视舞台角色,而不是顶礼膜拜!观众是参与舞台的,而不是完全被动地表达深深崇拜!那不是艺术,是宣讲,因此李准和落下闳地口号就不足为奇。

所以,川剧舞台不是把名人继续往上捧,而是应该把他往下拉,拉到与人民融为一体,同歌哭,共笑骂!曾经比较成功地作品《徐九斤升官记》、《六斤县长》都是如此。

此外,刻画人物,一定要一线贯穿,不能旁生枝节,不能贪大求全。事实上“高大全”的人物,不是合格的艺术人物!而要突出人物的高大全,只能从情感上入手,抓住一点奇情,延展铺开。

所谓立主脑,减头绪,人物必须简单。因为传统川剧观众,更重视的不是人物一生的履历,而是在意人物一时的奇情。这一点奇情又推动着最核心矛盾和冲突,引导主人公在特定情境做出抉择。

人物的复杂性都高度浓缩在瞬间的情感表达之中。善恶忠奸,嬉笑怒骂,都在高度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中,淋漓尽致,这才够味。

 

三、川剧是艺术,不是宣传

但是目前看来,四川艺术节舞台上的剧目,无法浓缩人物情感,因为需要加在人物身上的主题太过纷繁,太过沉重。除了前面所言的家国情怀,完整叙事,还需要对地方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负责。所以今天的剧目,如果不是地方文化名人,就无法成为舞台主角。这与传统戏剧最擅长写小人物,是极为矛盾的。因为文化名人的一生,未必有真正具有戏剧冲突的情感瞬间。传统戏剧的戏剧性,是高度浓缩了太多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最后呈现出来的不是这一个人,这是一群人,共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记忆,这样才会动人,也才能够真正立在舞台。

深入而言,传统戏剧舞台,叙事能力弱,刻画人物能力弱,不是因为真的弱。因为传统戏剧不需要刻画这一个人物,每一个行当角色,甚至每一张脸谱后面,早已经有千万个鲜活的生命和人物。因此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名人,因此这些文化名人,直到今天,才被请出来。否则,历史上早就该把他们请出来。

川剧的人物典型,不在于人物的名气和影响,甚至不在事奇和人奇,而在情奇。奇情才可感!如果是普世人人尽知的事和情感,反而寡淡无味。如果一个人物可以通过喊口号就博得满堂彩,那么这一定不是戏剧的胜利,而是人物本身的胜利。落下闳是如此,李准也是如此,丢开川剧,他们走进电影,电视,甚至话剧,甚至纪录片,依然可以获得满堂彩!

然而现在的地方文化建设者,太迫切需要为自己的文化正名。因此挖掘文化名人作为城市文化名片和标榜。然而不得不说,在剧目的呈现中,最缺乏的恰恰是最鲜活的文化原生态。

南海李准,应该是邻水李准,然而故事和主题已经满到放不下,邻水的情感,文化,再也无处安放。《落下闳》更是如此,阆中本为风水之乡,这里曾经是四川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这里的民风,民俗,情感,这里的歌哭笑骂,也是没有表现。这也不能苛责,因为目前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民间音乐,绘画,歌舞,大多湮灭无闻,后继无人。但是既然要推地方文化,不深耕于文化探寻,而是简单地挖文化名人,不是舍本求末吗?

平凡人物有奇情可以入戏!

文化名人无奇情不能入戏!

要借历史文化名人推广地方文化,可以以很多名义,纪录片,影视,新媒体推送……但如果要以传统戏剧地名义,就必须把他还原到文化的本源,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笔触,去浓缩、提炼他的一生。而不是列出一本功劳簿,去将他高高捧起。

川剧让位于宣传,那不是川剧的骄傲,而是宣传的事物本身的骄傲!


四、名人资源有限,文化艺术本体才是宝库

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看看观众怎么说!

川剧《文昌第一福》,两个小时川剧,演了三代人,文化内涵跨越海峡两岸,看过的观众很多都表示:太沉重了!确实,这更适合排成一部纪录片!

然而,一谈到川剧本体性的东西,文化本体性的东西,也即回归川剧和年画本身,观众兴致勃勃。间离效果、陌生化等手法,让时空转换更加自由,川剧“变脸”“飞跪”“挂画”“跳板凳”等传统技艺,营造戏曲诗化的舞台意境。

而比较成功的《南海李准》,观众津津乐道于舞台一直在唱。

可见,观众的眼睛何其雪亮。这是因为,欣赏地方戏剧,我们的审美经验是不断积累的。如果说要改变,只能在主体基础上微调。而如果缺乏原有审美经验的观众,或许会对目前的剧作表示认同。换言之,如果戏本身已经脱离本体,脱离文化本体和艺术本体,那么掌声越热烈,实质越可悲。因为连懂戏的观众都没有了,那些盲目鼓掌的观众是没有忠诚度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名人,都是极其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但是地方文化和艺术的宝库,确实无限的!

然而要懂得这个道理,何其艰难!


作者:吴民 (四川大学副教授) 

【成都剧评供稿】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